兴福古寺
位于虞山北麓。南齐邑人倪德光舍宅为寺,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修缮,相传当时在大雄宝殿内发现隆起大石,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改名兴福寺。唐咸通九年(868)懿宗赐大钟一口,重1360斤,并题额“破山兴福寺”。传说寺上方涧中,曾有龙斗,破山而去。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有“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咏。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高僧殿、印心石屋等,均系明清重建。主要古迹有:唐幢、米碑亭、空心潭、空心亭、兴福石、救虎阁、君子泉、破龙涧、罗汉桥等。米碑亭中有石刻一块,为清乾隆时镌宋书法家米芾手书常建诗,此唐诗、宋书、清刻,可谓“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