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于孔子删诗说的争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于孔子删诗说的争论

关于孔子删诗说的争论

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正因为如此,故后世方有“孔子删诗”说的争论,而且从汉至今,争论未休。
孔子删诗说,在汉代以前的古籍中没有任何记载。到了汉代,有人认为王官到民间采的诗非常多,现存的《诗经》,不是太师保存的旧本,是经过孔子删订过的。这种说法,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后来班固继承了司马迁之说。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到宋代,欧阳修更发展了《史记》、《汉书》的说法,归纳出孔子删诗的删章、删句、删字的三个原则(参见《诗本义》)。到了清代,还有人坚持此说。顾炎武在其《日知录·说四诗》中,更进一步为孔子不删“淫诗”作辩护。由此可见,一般学者是如何崇奉《史记》、《汉书》关于孔子删诗之说了。
那么,删诗说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
1.古诗何止三千。古国一千八百,一国陈一诗,也有一千八百篇。今本《国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篇,难道一国历经若干世只有一诗吗?可见古诗本来很多,只是没有采录。
2. 汉代去古未远,司马迁见到的材料自然比后来的人多,《史记》是权威性史书,司马迁是严谨的史学家,故其说可信。
3. 对照书传引的诗,在《诗经》中有全篇未录者,有录而章句不同者。所谓删诗,不一定全篇皆删,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句删其字。
4.书传中所引《诗经》中未录之诗,确有与今本中已录的诗重复者,故“去其重”之说,当亦可信。
对孔子删诗说首先怀疑的是汉代的孔安国。他认为古代诗歌决不会有三千多篇,孔子决不会删去十分之九(参见吕祖谦《吕氏家塾读书记》引)。唐代孔颖达、宋代的朱熹也不赞成删诗说。孔颖达说:“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按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见《毛诗正义》)朱熹说:“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采得许多诗,夫子不曾删诗,只是刊定而已”。“当时史官收诗时,已各有编次,但经孔子时,已经散佚,故孔子重新整理一番,未见得删与不删。”(朱彝尊《经义考》引)。到了清代,学者纷纷起来剖析,证明孔子并未删诗,朱彝尊、崔述、赵翼可为代表。其主要论点如下:
1.孔子在《论语》中常说“诗三百”,可见三百篇早就为定数,非孔子删诗之后所定。
2.若古代真有三千多篇诗,被孔子删去十分之九,那么在先秦古籍中一定会提到许多逸诗,但实际上逸诗只有二三十分之一,可见孔子不曾删诗。
3.《史记》上所说孔子删诗只“取可施于礼义”的。而现存《诗经》中仍保存着的“淫诗”,孔子为何不删削?逸诗见于《仪礼》的,如《肆夏》《新宫》,都被王朝所采用,认为“可施于礼义”的,孔子又为何要删削这些诗?
4.吴季札到鲁国参观周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唱诗,乐工演奏歌舞的十五国风与风、雅、颂的次序,和今本《诗经》相同,而那时孔子尚八岁,不可能删诗。
5.古代外交家常常在宴会上“赋诗言志”,有时让乐工歌唱诗句,借以表达他们的意图、态度,故他们必定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本子。如果诗真有三千多篇,当时的士大夫和乐工记不了这么多的诗。
6.孔子自己并未说过删诗的话,只说“诵诗三百”。删诗之说,是司马迁的话,何以不信孔子的话,却反信别人之言。
“五四”以后,二十年代,以钱玄同、顾颉刚等人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站在反封建的立场,认为《诗经》包含着大量的民间创作,“孔子并没有删诗”(《古史辨》第三册),钱玄同更说:“我以为不把六经与孔丘分家,‘孔教’总不容易打倒的”,他又说《诗经》“这书的编纂和孔老头儿也全不相干”(《古史辨》第一册)他们的观点有片面武断之处。从三十年代开始,郭沫若、范文澜等学者以历史唯物论观点研究古史。范对《史记》的记述持存疑态度,郭说:“古人说孔子删《诗》,虽然不一定就是孔子,也不一定就是孔子一个人,但《诗》是经过删改的东西”(《郭沫若文集》17卷136页)。
现代的《诗经》学者,对于孔子删诗问题,有的继续古史辨学派顾颉刚等非删诗的论点;而多数人接受范文澜、郭沫若阙疑的说法,并渐趋一致地认为孔子整理和删定过《诗经》。但孔子时代,究竟有多少古诗流传,孔子如何删削整理,因为古人未留下任何具体的资料,谁也无法作出直接的说明。

☚ ·论争·   有关《诗经》入乐问题争鸣 ☛
000019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