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六、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坚持搞“两个凡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一些“左”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并且在有的地方还有发展。全省实行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1978年达到12 987个,比1976年增加了4 304个,甚至有的地方还搞向公社所有、一级核算过渡。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并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上下有效地进行拨乱反正,逐步清算了“左”的错误影响,实现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的战略转移。从1979年开始,全省各地人民公社内部开始出现“五定一奖”、“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4月,全省有90%以上的基本核算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公社这一管理体制越来越不相适应,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下了空架子。1983年,山东省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始了撤社建乡工作。首先在邹县、宁阳、巨野、昌邑、张店5个县(区)和各市地的23处公社进行了试点,有的是以社建乡,有的是以社建区、区下设乡。在试点的基础上,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11月14日制定并下发了《山东省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工作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全省普遍开展了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工作。到1984年底,全省撤社建乡上作基本结束,全省撤销了2 131处人民公社,建立了3 734个乡、镇(1985年调整为2 685个)。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同时撤销,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至此,延续了22年的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即完全结束,而代之以政企分设的政权机构和以“统分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双层经营的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这一“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经营管理体制,由于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几度兴衰,农民生活没有明显的改善。尽管如此,人民公社在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之下,也取得了无可否认的成就。突出表现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显著,农业机械化有很大提高,科学种田得到普及、推广。1976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 059万亩,是1957年的4.3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76.6万千瓦,是1957年的179倍;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25亿公斤,比1957年翻了一番;农业总产值达到107亿元,比1957年增长156.4%。 ☚ 五、“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公社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