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方源】: 《金匮》卷中。 【异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 【组成】: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功用】: ❶ 《金匮要略方义》: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 【主治】: ❶ 《金匮》: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宜忌】: 《外台》引《深师方》: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方论选录】: ❶ 《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临证举例】: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祛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三钱,麻黄二钱,甘草二钱,细辛一钱,附子二钱,生姜二钱,大枣十枚。连服二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一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一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备考】: 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