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同环境下的政策性金融
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金融体制,不同的发展战略,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政策性金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里分别作一些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政策性金融。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度过了需要政策性金融的高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政策性金融种类或数量的绝对减少。美国现在仍然有发达的农业、进出口和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那些刚刚起步或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则更加需要政策性金融,不仅仅在于它能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而且在于它能充当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和贯彻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
2.经济和金融体制不同构造方式下的政策性金融。各国经济与金融体制现代化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自然演进型和人为促进型两类。自然演进型亦称早发内生型,即自下而上地主要依靠民间的力量,使一国经济与社会自然趋于成熟而形成的现代化方式,典型的就是英国。英国在几百年的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到政府的干预,所以它的政策性金融是最少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人为促进型亦称后发外生型,即在面临外部现代化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民间资金力量不足,只能由政府运用国家机器自上而下地启动与推进现代化,政策性金融就成为它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日本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天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也都是这样。
3.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对于政策性金融有很大影响。均衡型发展战略强调,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要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其他产业或部门,使产业和部门间、地区间保持适度的协调和均衡,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全面发展。不均衡发展战略则强调集中力量首先发展重点产业,主要是工业,然后逐步扩及其他产业,以工业优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两种战略有时也结合或交替使用,英国和美国是均衡型发展战略的典型。发展中国家则是不均衡型战略的典型。两种战略的选择都有深刻的民族、社会、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日本在总体上选择均衡型战略,但在一定时期或一些领域也实行不均衡战略,以突破经济受某些“瓶颈”的制约。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设立强有力的开发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同时也设立各种专业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更好地配合政府政策意图,使重点产业在短期内发展起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性金融。总体而言,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或准备阶段,经济发展中期或起飞阶段,经济发展后期或成熟阶段,其政策性金融都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以日本开发银行为例,50年代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是推动工业化,开发银行的业务对象主要是电力、钢铁、采煤和远洋航运及造船等基础工业;50年代中期进一步扩大到机械制造等幼稚产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6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是促进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开发银行的资金转为投向增强国际竞争、提高技术、城市开发等方面,打破地区封锁,支持发展钢铁、石化、机械制造、汽车等部门;70年代进入“调整产业结构”时期,纠正工业化进程中的某种扭曲,实施环境保护和反垄断政策,形成稳定发展的结构,开发银行的业务进一步转向城市和地区开发,改善国民生活,发展资源和能源、远洋运输业等,资金投向包括大城市重建、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和仓储设备等;80年代至今,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建立信息网络,开发银行进一步提高了对资源和能源,改善国民生活和城市基础设施,增加对重要交易设施、电信服务、广播电视情报及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贷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