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试科举时代的学校考试。指朝廷降敕差官对太学等学校在校生徒进行的考试。相对于“私试”而言。唐已行此法。宋规定始严,如科举考试一样,实行封弥、誊录等。元丰二年(1079)规定,太学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于二三月间举行,两日三场,第一日考诗、赋、经义五道,第二日分两场。考论、策各一道。差外官主持考试,另派一二名学官参预考核。对内舍生每两年举行一次公试。根据考试成绩分别予以升舍迁补。南宋后期公试,平均七人取一,第一等常缺,第二等约二十人取一。外舍生公试入第二等,即升补内舍,故公试为外舍生升进的阶梯。武学、医学、律学等亦有公试,考试内容有别,方式大体相同。参见“私试”。 公试 公试学校考试用语,指朝廷差官对太学生等进行的考试,相对于“私试”而言。唐代已行此法,宋代规定始严,像科举考试一样,实行锁院、封弥、誊录等。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规定,太学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于二、三月间举行,考试分两场:第一场试经义,第二场试论、策。对内舍生两年进行一次公试。亦分两场,合格成绩分为 “优”、“平”两等。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规定,每年春季,全体太学生一起进行公试,合格成绩分上、中、下三等。同时,州学外舍、内舍每年亦举行公试即升级考试。分经义、论、策三场。宣和三年(1121年),罢州学公试。南宋时,太学外舍生每年二三月间举行公试,分两日考三场:第一日,经义进士试经义,诗赋进士试诗赋;第二日,均考论、策。差外官主持考试,另派一两员学官参预考核。合格考生分为五等:第一等一般空缺,第二等得三学分,第三等为两学分,第四、第五等为一学分。太学内舍生每两年九月举行一次公试即上舍试。合格成绩分“优”、“平”两等,其合格人数约为考生总数的十分之三。优等第一名得十学分,第二、第三名为九学分,第四至第十名为八学分;成绩平等者为六学分。此外,武学、医学、律学亦有公试,考试内容有别,方式大体相同。参见 “私试” 条。 ☚ 外舍 私试 ☛ 公试宋代学校成绩考试方法之一,一年举行一次,初场考经义,次场试策论。北宋时由学官主持,南宋时另派大员主持。 公试国子监所隶诸学考试之一种。差外官于礼部贡院主考,每年一次,本学官不预,故称公试。元祐元年,定太学公试以国子司业、博士主考。其考试时间定在二月与三月之交。初场考经义,次场试论、策。外舍生公试成绩列为第一、第二等者,升内舍(《长编》卷301乙巳、《朝野类要》卷2《公试》、《宋史·职官志》5《国子监》、《宋史·选举志》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