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孙gōng sūn(字)颜安乐,汉代经学家。 公孙gōng sūn(字)冯异,后汉人。 公孙 公孙诸侯之子叫公子,其孙叫公孙。此指成王。《豳风·狼跋》一章:“公孙硕肤,赤舃几几。”毛《传》: “公孙,成王也。豳公之孙也。硕,大; 肤,美也。赤舃(xì),人君之盛屦也。几几,絇貌。”孔《疏》: “周公摄政之时,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其志,进退有难,然犹不失其圣,能成就周道,所以进退而摄此政者,欲待公孙成王长大有大美之德,能履赤舃几几然,盛服以行礼,然后授之故也。”一说: 公,周公,孙,遁。郑《笺》:“周公摄政七年致太平,复成王之位,孙遁辟此,成公之大美也。” ☚ 公子 公事 ☛ ![]() ![]() ![]()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公孫 公孫 gōngsǔn 足太陰脾經穴。公孫,黄帝軒轅氏之姓也。因其在大趾本節後内側一寸,足太陰絡别走足陽明,土以生金象徵母德,故名。主治胃疼,嘔吐,痢疾等證。始見於秦漢典籍,達於當代。《靈樞經·經脈》:“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公孫主治痰壅膈,腸風下血積塊疴,兼治婦人氣蠱病,先補後瀉自然瘥。” 公孙 ☚ 翩翩公子 公孙 ☛ 公孙 公孙对贵族官僚子孙的尊称。《儒林外史》第十回:“蘧公孙呈上乃祖的书札并带了来的礼物。” ☚ 贵族官僚子孙 年轻的官僚子弟 ☛ 公孙 公孙即公孙述。公元?——36年。东汉扶风茂陵人。字子阳。王莽时,为导江卒正。后起兵,据有益州(今四川),自立为蜀王,建武元年四月,称帝,号成家,建元龙兴。建武十二年为汉军所破,被杀。《后汉书》有传。左思《吴都赋》:“公孙国之而破,诸葛家之而灭。”——公孙述在此建国而国破,诸葛亮在此立家而家亡。 ☚ 公刘 宫商 ☛ 公孙诸侯之孙,也称官僚的子孙。《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 公孙gōng sūn❶诸侯的孙子。《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 公孙经穴名。代号SP4。出 《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的前缘,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并有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通过。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0分钟。 公孙Gong sun系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第一蹠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施针时直刺1~1.5寸。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肠鸣、腹痛、腹泻等。 公孙经穴名。属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冲脉。位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距太白一寸。主治:胃疼,呕吐,肠鸣腹胀,痢疾,泄泻,水肿,心烦失眠,发狂等。直刺0.5—0.8寸;可灸。 公孙 公孙足太阴脾经穴。取穴:在足大趾本节后1寸,赤白肉际处(见图2-1-3)。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痞积、水肿。刺灸法:直刺0.5~1.2寸。局部麻胀。艾炷灸:3壮;艾条灸3~5分钟。 ☚ 四白 商丘 ☛ 公孙ɡōnɡsūn经穴名。代号SP4。出《灵枢·经脉》。属足太阴脾经。络穴。位于足内侧缘, 当第一跖骨底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腹痛、呕吐、泻痢、月经不调等。直刺0. 5 ~1 寸。灸5 ~10 分钟。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冲脉。 公孙 公孙Sp4Gongsun足太阴脾经穴名。首见《灵枢·经脉》。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千金要方》作本经原穴。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凹陷处,正当赤白肉际。 正坐或仰卧取之。 相当于𧿹外展肌中; 有跗内侧动脉及足背静脉网,并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吻合支。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 艾卷灸5~10分钟。 ☚ 太白 商丘 ☛ 公孙❶古时诸侯之子称公子,其孙称公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