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玉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玉米

2.玉米

又名玉蜀黍、苞谷、苞米。原产于美洲,广西在明末清初引入种植。到18世纪中期,桂西南的左右江流域栽培玉米相当普遍,逐步成为广西主要粮食种类而仅次于水稻。1992年种植51.55万公顷,产量122万吨。
广西玉米品种经长期的更替演变,从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单交种、群体改良种到顶交种几个阶段。从1955年起进行玉米品种资源的征集、整理和评选,发掘优良的农家品种,至1992年先后选育、引进和推广的玉米品种,包括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糯质型、爆烈型、粉质型、甜质型、有稃型、甜粉型等9大类共3 750种。
广西玉米主要分布于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诸县(市),种植面积约占广西玉米总面积90%。其中靖西、都安、马山、大新、大化、忻城、德保、东兰、乐业、凤山、巴马、天等、宜山、天峨、隆林、凌云等县为玉米主产县。

☚ 1.水稻   3.小麦 ☛

2.玉米

2.玉米

是广西主要旱粮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稻谷而居第二位。1992年种植玉米51.55万公顷,总产122.02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2.37吨。与1978年相比,面积减少5.04公顷,减少8.91%,总产增加23.52万吨,增加23.88%。玉米各地均可种植,以百色、河池、南宁、柳州四个地区种植为多,面积占80%以上,是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用粮食作物。种植6 666公顷(即10万亩)以上的有27个县市,多数分布在上述四个地区的山区县市,以都安和靖西两个县的面积为最大。都安县1992年玉米面积8.09万公顷,靖西县1992年玉米面积2.98万公顷。每公顷产量超过3吨的有兴安、平乐、荔浦、贵港、平果、钦州、灵山、浦北等8个县市,以贵港市为最高,1992年全市玉米1.04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3.45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利用旱地多、气候好的有利条件,大力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全自治区从50年代的34万多公顷、60、70年代的46万多公顷,发展到80年代以后的56万多公顷,总产量亦由1950年的38万吨、1972年的104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122.02万吨,这是历史最高年产量,比1950年增加84万吨,增长247.12%。广西玉米栽培技术,主要是对品种进行改良与引进,在选用优良品种基础上,选育并推广杂交种;实行合理密植,争取全苗壮苗,增加有效株数;推广科学施肥、人工授粉等综合技术,使玉米单产提高,由1950年的每公顷产量960公斤,1992年提高到2.37吨,增加1.41吨,增长146.88%。1990年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当年地膜覆盖面积2.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4.75吨,比露地栽培增产2吨,增产72.80%。1992年推广到4.7万公顷,每公顷产量4.68吨。

☚ 1.稻谷   3.红薯 ☛

2.玉米

2.玉米

(1)面积和产量。明末河北即有种植,清代种植逐渐广泛。民国时期发展为仅次于谷子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民国35年 (1946年),河北玉米收获面积158.02万公顷,占全国的27.7%,总产为189.6万吨,占全国24.8%,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位,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河北的历史最高水平。受战争破坏及自然灾害影响,1949年玉米面积降至124.63万公顷,总产86.06万吨,公顷产691.5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玉米生产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1957年玉米播种面积147.37万公顷,公顷产1 410千克,总产207.8万吨,单产和总产均超过历史最高的1946年水平。1958—1963年大上薯类、水稻、多穗高粮等作物,玉米生产下降。1963年玉米面积130.7万公顷,公顷产1 916.5千克,总产107.6万吨,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别比1957年下降20.4%、35%和48.2%。1964年以后,玉米生产发展很快。
播种面积,1964年超过 133.33万公顷,1977年超过200万公顷,1984—1989 年由于发展棉花、油料、蔬菜、果树等,降到200万公顷以下,1990年以后又增加,1996年达历史最高的252.49万公顷。
产量,1965年公顷产超过1 500千克,总产250.74万吨; 1982年公顷产超过3 000千克,总产724.83万吨; 1993年公顷产超过4 500千克,总产965.1万吨; 1995年为历史最高水平,公顷产5 166千克,总产 1 183.4万吨,分别比 1949年增长83.8%、6.5倍和12.7倍。单产和总产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5%和5.9%。1996年由于严重洪涝灾害影响,单产和总产分别降到4 627.5千克和1 168.43万吨。同年,面积居全国第3位,总产居全国第4位,单产居全国15位 (表5-2-3)。
(2)产区分布。除坝上地区种植较少外,其他地区普遍种植,其中,平原地区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比重较大。按播种期不同,可分为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含夏季套种玉米)。春播玉米约53.33万公顷,最多的1986年55.3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下及唐山、秦皇岛各县,其他各市也均有少量种植。夏播玉米约166.67万~186.67万公顷,最多的1996年达196.6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冀中南部平原地区各县 (市)。

表5-2-3 玉米生产情况


单位: 万公顷、千克、万吨

年份播种面积公顷产总产量年份播种面积公顷产总产量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24.63
110.86
114.26
112.90
114.07
124.89
129.67
174.57
147.37
124.85
1 19.02
123.07
119.47
128.32
117.36
139.19
145.76
171.31
163.37
161.27
158.26
173.56
182.18
182.11
691.5
958.5
934.5
1 194
1 063.5
976.5
1 311
1 024.5
1 410
1 443
1 239
1 087.5
1 102.5
1 153.5
916.5
1 203
1 720.5
1 906.5
1 830
1 756.5
1 729.5
2 121
2 209.5
1 875
86.06
106.16
106.67
134.73
121.24
121.90
170.05
178.78
207.80
180.17
147.52
133.78
131.80
140.35
107.60
167.45
250.74
326.66
298.99
283.10
273.63
368.12
402.50
341.41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69.61
167.40
189.59
195.22
207.17
223.62
230.64
234.09
228.54
257.33
200.16
181.65
174.95
189.95
198.32
194.46
194.85
204.08
205.57
198.69
212.99
210.37
229.09
252.49
2 194.5
2 652
2 221.5
2 277
1 915.5
2 310
2 722.5
2 833.5
2 833.5
3 496.5
3 450
3 493.5
3 880.5
3 612
3 612
3 780
3 876
4 060.5
4 408.5
4 198.5
4 531.5
5 064
5 166
4 627.5
372.29
443.95
421.12
444.57
396.78
516.58
627.79
663.22
647.73
724.83
690.44
634.59
678.94
686.20
716.20
735.10
773.30
828.70
906.10
834.30
965.10
1 065.3
1 183.4
1 168.4

(3)栽培技术。
❶优良品种。50—60年代,主要种植金皇后、白马牙、灯笼红、黄棒子等农家品种,产量低而不稳。70年代以后推广并普及了玉米杂交种。特别是80年代初期以后,由过去的叶片平展型玉米,迅速普及叶片上冲的紧凑型玉米,如掖单2号、4号、12号、烟单14,适宜密植,耐高肥水,高产稳产,是玉米品种的一次革命性更换。

❷播种与密植。50—60年代,每公顷留苗22 500~30 000株。随着杂交种推广,70—80年代,春玉米公顷苗达到37 500~45 000株,夏玉米45 000~60000株。90年代,春玉米、夏玉米分别增至45 000~49 500株和60000~75 000株。70年代冀中南地区推广麦田套种中晚熟玉米,沧衡地区由夏玉米大耕大种,逐步改为贴茬播种,提早了播期。

❸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在北部无霜期较短的春玉米区推广。1981年平泉县首先引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1987年全省推广0.73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0 830千克,比露地玉米公顷增产3 855千克,增产率55.3%,高产地块公顷产超过15吨。1994年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19万公顷。1996年落实4.51万公顷,收获4.11万公顷,平均公顷产9934.5千克,比对照田增产3 399千克,总产40.9万吨。

❹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1986年分春、夏玉米两个示范区推广,制订出不同类型区、不同品种、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种植方式的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出26个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示范面积19.6万公顷,平均公顷产6960千克,比对照田增产1642.5千克。此后,继续扩大示范推广。
☚ 1.冬小麦   3.谷子 ☛
000241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