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2.玉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2.玉米 2.玉米又名玉蜀黍、苞谷、苞米。原产于美洲,广西在明末清初引入种植。到18世纪中期,桂西南的左右江流域栽培玉米相当普遍,逐步成为广西主要粮食种类而仅次于水稻。1992年种植51.55万公顷,产量122万吨。 ☚ 1.水稻 3.小麦 ☛ 2.玉米 2.玉米是广西主要旱粮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稻谷而居第二位。1992年种植玉米51.55万公顷,总产122.02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2.37吨。与1978年相比,面积减少5.04公顷,减少8.91%,总产增加23.52万吨,增加23.88%。玉米各地均可种植,以百色、河池、南宁、柳州四个地区种植为多,面积占80%以上,是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用粮食作物。种植6 666公顷(即10万亩)以上的有27个县市,多数分布在上述四个地区的山区县市,以都安和靖西两个县的面积为最大。都安县1992年玉米面积8.09万公顷,靖西县1992年玉米面积2.98万公顷。每公顷产量超过3吨的有兴安、平乐、荔浦、贵港、平果、钦州、灵山、浦北等8个县市,以贵港市为最高,1992年全市玉米1.04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3.45吨。 ☚ 1.稻谷 3.红薯 ☛ 2.玉米 2.玉米(1)面积和产量。明末河北即有种植,清代种植逐渐广泛。民国时期发展为仅次于谷子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民国35年 (1946年),河北玉米收获面积158.02万公顷,占全国的27.7%,总产为189.6万吨,占全国24.8%,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位,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河北的历史最高水平。受战争破坏及自然灾害影响,1949年玉米面积降至124.63万公顷,总产86.06万吨,公顷产691.5千克。 表5-2-3 玉米生产情况 单位: 万公顷、千克、万吨
(3)栽培技术。 ❶优良品种。50—60年代,主要种植金皇后、白马牙、灯笼红、黄棒子等农家品种,产量低而不稳。70年代以后推广并普及了玉米杂交种。特别是80年代初期以后,由过去的叶片平展型玉米,迅速普及叶片上冲的紧凑型玉米,如掖单2号、4号、12号、烟单14,适宜密植,耐高肥水,高产稳产,是玉米品种的一次革命性更换。 ❷播种与密植。50—60年代,每公顷留苗22 500~30 000株。随着杂交种推广,70—80年代,春玉米公顷苗达到37 500~45 000株,夏玉米45 000~60000株。90年代,春玉米、夏玉米分别增至45 000~49 500株和60000~75 000株。70年代冀中南地区推广麦田套种中晚熟玉米,沧衡地区由夏玉米大耕大种,逐步改为贴茬播种,提早了播期。 ❸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在北部无霜期较短的春玉米区推广。1981年平泉县首先引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1987年全省推广0.73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0 830千克,比露地玉米公顷增产3 855千克,增产率55.3%,高产地块公顷产超过15吨。1994年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19万公顷。1996年落实4.51万公顷,收获4.11万公顷,平均公顷产9934.5千克,比对照田增产3 399千克,总产40.9万吨。 ❹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1986年分春、夏玉米两个示范区推广,制订出不同类型区、不同品种、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种植方式的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出26个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示范面积19.6万公顷,平均公顷产6960千克,比对照田增产1642.5千克。此后,继续扩大示范推广。 ☚ 1.冬小麦 3.谷子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