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内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内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2.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内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农民吃穿住用消费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在生活消费上出现了“吃”讲营养,“穿”要漂亮,“住”得宽敞,“用”讲高档的新追求。
(1)食物结构由主食型转向副食型。长期以来,江苏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70%用在吃的方面,最高的1954年占71.5%。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吃的比重逐步下降。1983年农民平均每人食品支出178.2元,比重为55.3%,1995年农民人均食品支出1 061.42元,比重为54.8%,且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❶副食增长速度快于主食。1995年平均每个农民主食(指粮食及粮食加工品)消费支出412.29元,比1957年增长9.6倍,而副食(包括蔬菜、肉类、蛋、奶、鱼虾、食油、糖及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等)支出649.13元,比1957年增长30.5倍,副食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主食(表10-3-2)。

表10-3-2 农民食品消费构成

 1957年1978年1995年
金额
(元)
比重
(%)
金额
(元)
比重
(%)
金额
(元)
比重
(%)
食品消费支出
主 食
59.5
38.9
100.0
65.3
87.1
55.0
100.0
63.2
1 061.42
412.29
100.0
38.8
副食
(含其他食品)
20.634.732.136.8649.1361.2


❷粮食消费基本饱和,细粮比重上升。在温饱解决前,农民对粮食消费呈逐年增加趋势,在温饱解决后,农民对粮食的消费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并随着副食品消费量的增加有所下降。农民消费粮食(原粮),1954年203.5公斤,1978年284.0公斤,1983年306.3公斤,1995年263.99公斤。在粮食消费中,细粮比重逐年上升,粗粮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细粮占粮食消费的93.6%,分别比1957年和1983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在大米消费中,新鲜、优质粳米比重上升,籼米比重大幅度下降。

❸营养水平明显提高。1978年以前,由于政策上限制农民家庭副业生产,畜禽及水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的食物结构基本上是以粮食、蔬菜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副业快速发展,副食品生产大幅度增加,农民的食物结构逐步向以肉蛋奶为主的动物型结构转变,副食品消费量呈逐年增长趋势。1995年农民人均食油、肉类、蛋类和鱼虾消费量分别为8.2公斤、13.7公斤、7.6公斤、6.8公斤,分别比1954年增长5.8倍、3.6倍、6.6倍和1.1倍;比1978年增长2.9倍、2.0倍、5.3倍和3.9倍; 食糖和酒类分别是1.8公斤和5.9公斤,分别比1954年增长2.6倍和10.8倍,比1978年增长1倍和2.9倍 (表10-3-3)。

表10-3-3 主要副食品实物消费量

单位: 公斤/人

年份
项目
19541957197819831995
蔬 菜
食 油
肉 类
蛋 类
鱼 虾
食 糖
84.5
1.2
3.0
1.0
3.3
0.5
0.5
111.2
1.7
3.2
0.8
2.6
0.5
0.5
107.0
2.1
4.5
1.2
1.4
0.9
1.5
119.9
4.2
9.6
3.1
3.0
1.6
4.3
120.2
8.2
13.7
7.6
6.8
1.8
5.9

农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民食物消费的商品化、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1995年,农民人均用于购买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开支达184.15元,占当年食品消费的17.3%。其他食品如水果、茶叶、糖果、罐头的消费量也普遍增加。农民膳食结构中,含热量高的粮食消费量逐步减少,而含蛋白质和脂肪高的动物性食物明显增多。1995年,农民每人每天从消费的食物中摄入的热量为11 306.9千焦,其中来自动物性食物的占17.0%,较1954年提高近12个百分点;摄取蛋白质67. 93克,来自动物性食物占32.0%;摄取的脂肪54. 13克,来自动物性食物占58.0%,较50年代初期和70年代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2) 购买中高档衣着用品明显增多。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民衣不遮体,一条被子要盖一辈子。1949—1978年,农民的衣着消费以棉布为主,款式、色调单一,偏向于保暖、实用和耐穿。1978年以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农民对穿着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农民的衣着消费出现了 “两多一少”,即买成衣的多,买化纤布的多,买棉布的少。1995年,农民人均购买棉布0.65米,比1978年减少4.32米;呢绒、绸缎、毛线等消费量,每百人分别为11米、3米和13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10.5米、2米和11. 5公斤。1995年,人均购买棉布支出4.07元,化纤布支出49.67元,呢绒绸缎支出7.17元,其中购买成衣的现金支出分别占三者的46.4%、77.8%和80. 1%。农民穿着也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四季衣服,大部分青年由原来的“一衣多季”转为“一季多衣”,衣着日趋城市化。
(3)居住条件明显改善。50年代初期,江苏大多数农民的房屋简陋,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前,农民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很少,最多的年份人均为6.20元,最少的只有0.30元。1954—1977年,农民用于建房支出平均每人仅增加4.80元,许多农民长期居住于“三小一低”(建筑面积小、门小、窗小、房屋低)的旧房中,即使建新房也限于经济条件而增加不多。1978年后,农民逐年增加住房支出,特别是近10年来,人均每年用于住房支出均在100元以上。1995年为274.57元,比1978年增长24. 2倍。住房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5年已达94.6%,比1979年提高了40.7个百分点。草顶土墙等简单房屋已很少见,楼房在苏南农村比比皆是,在苏北农村也已出现。1995年,农民新建楼房面积占新建生活用房的45. 9%;新建房每平方米造价达308.45元,分别比1981年和1983年增加277.05元和268. 55元。用电照明的农户已由1979年的44.1%,上升到1995年的98%以上。
(4)购买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日益增加。多年来,江苏农民日用品支出增长缓慢,1954—1978年,每人只增加8.09元,平均每年增加0.34元。1995年,农民用于生活用品方面的开支达234. 33元,比1978年增加19.7倍,比1983年增加6.0倍。1978年以前,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不多,1965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 1辆、缝纫机1. 1架、收音机1. 6只、钟表6. 5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用品支出成倍增加,由过去主要购买日用必需品逐步转向购买中、高档耐用商品。目前,农民家庭已出现了“老四大件”持续增长,“新四大件”迅速增加的可喜局面。1995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83.38辆、缝纫机63.00架、收音机42.29只、钟表320.27只,分别比1978年增加8.3倍、5.7倍 2.5倍和5.3倍;“新四大件”电视机96.64台(其中彩色电视机21.85台)、录音机42.29台、电风扇167.59台、大型家具745.12件,分别比1983年增加47.3倍、83.6倍、27.9倍和1.6倍。
☚ 1.生活消费品支出比重下降,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上升   3.生活消费由自给性向商品性转变 ☛
000305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