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宵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宵节 元宵节全名《众神圣庆贺元宵节》。作者不详。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古本戏曲丛刊》据脉望馆本影印。写玉虚师、文昌、天官、地官、水官、五显灵王诸神在上元节到禁苑为当今圣上祝寿。抄本封面标曰“本朝教坊编演”,为明内廷供奉之剧。 ☚ 长生会 群仙朝圣 ☛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正月初日:春节 华节 大年 ☚ 节日 节令 ☛ 元宵节节令时俗。满汉皆有,满族与汉族略有不同。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有“灯官节”,1人扮灯官老爷,反穿皮袄,带皮帽,帽插松枝,1人扮灯官娘娘,男扮女装,着红袄,两耳各夹1红辣椒,各乘1台轿(轿为双抬木椅),走村窜户,谓之“灯官出巡”,每到一户,灯官老爷唱曰:“灯花哒哒,蜡火咔咔,严防火灾,告谕各家”。唱毕,户主施礼致词,赠以红包一示吉利,二表酬谢。十五日灯会,家家户户各悬各种彩灯。穷工极巧,角胜争奇,故又称灯节。同时,东北满汉人民还有冰灯会,以冰为材,制作各种楼台景观、飞禽走兽,花样繁多,玲珑剔透,深为东北人民喜爱。近年冰灯已走向世界,享誉各国。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日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名。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便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当日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放灯时间,汉时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明朝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时有猜灯谜,明代又增设戏曲表演。历代咏元宵节诗词甚多。节日里,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 元宵节多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亦称“上元节”、“元夕节”,简称“元宵”、“元夜”、“元夕”。除汉族外,藏、布依、朝鲜、满、黎、畲、达斡尔、仡佬、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也过此节,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节期在农历每年正月十五日夜,因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起源于东汉永平(58—75年)年间,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官民百姓家家挂灯,通宵不熄。传统的民间节日活动中,除挂各式宫灯、花灯之外,有猜灯谜、击太平鼓、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耍社火、赏月、敬祖等。尤其是挂灯,在近年来已形成不少灯会,借用了不少声、光、电及自动控制技术。各地各族节俗有异,藏族的正月十五灯节及朝鲜族的登望月架观月是较有名的元夕活动方式。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元夜、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宵。汉代,元宵不禁夜。《事物纪原》引《僧史略》: 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 一说因汉武帝祭五畤,通夜设燎,东汉以为佛事。此为正月十五燃灯的由来。《旧唐书》载,景龙四年(701)上元夜,中宗与皇后微行观灯; 先天二年(713)上元夜,睿宗于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唐张《朝野佥载》对睿宗观灯载之更详。唐人崔液《上元六首》、苏味道《正月十五》、郭利贞《上元》被视为绝唱。王諲《十五夜观灯》、白居易《长安正月十五日》、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均写长安元宵。《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描述了宋代汴京元宵节的情景。 ☚ 桃符题辞 元夜燃灯 ☛ 元宵节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桂林人有燃灯习俗。灯的形状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故又称灯节,或者叫闹花灯。桂林的传统活动是舞龙灯,有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龙灯出游时,走在最前面的是报信鼓,后面依序为头行牌、龙门、鱼灯、各式灯景、龙亭、龙珠、看龙。在郊区雁山乡,人们习惯舞稻草扎的草龙,走村串巷,恭贺春禧,家家都放鞭炮迎接,还将细香插上草龙,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龙舞动时,香火点点,就像一条火龙,充满节日欢乐气氛和乡土情调。元宵夜,家家户户要灯火通明,表示家旺财旺,一年前景光明。节日的象征性食品是元宵,俗称汤圆,寓意春节圆满结束,一年都会过得圆圆满满。 ☚ 春节 端午节 ☛ 元宵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 一般白天吃馄饨,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 ☚ 除夕和春节 清明节 ☛ 元宵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孩子们则提着花灯到处游玩。 ☚ 巧节 重阳节 ☛ 元宵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以前一天所蒸“刺猬老鼠”供于神像前及窗台、门墩上,上午头向外,下午转向里,以求驮宝还家。晚饭间以汤圆供神佛祖先,并合家食汤圆。各大商号张灯结彩,燃放烟火,游人如云。 ☚ 二月二龙抬头 端午节 ☛ 元宵节 257 元宵节指阴历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节,俗称灯节。起源于汉初,据传周勃、陈平等从朝廷上清除“诸吕”,拥戴汉文帝,时值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便乘夜微服出游,与民同乐。元宵节盛行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彻夜燃灯,街上举办灯会、猜灯谜、扭秧歌、放烟火、鞭炮,男女老少徒步夜游,谓之走百病,以求终年不生病痛。 ☚ 春节 清明节 ☛ 元宵节 元宵节yuanxiaojie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的正月十五。这个节日人们的普遍习俗是吃元宵,象征团圆吉利。在节日里闹花灯,也称灯节。灯节的夜晚,灯火辉煌,人们喜气洋洋外出观灯,也有的在船上放灯。 ☚ 元旦 端午节 ☛ 元宵节 元宵节Yuanxiaojie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民间在这一天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耍社火等习俗。元宵节历史悠久,据说始于汉代,东汉明帝提倡佛教,朝廷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 此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隋唐以后开始盛行。唐朝开始同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唐朝开始有杂耍,宋朝开始猜灯谜,明代又增加了戏曲表演。是夜大街小巷灯火如昼, 人们尽情娱乐通宵达旦。 ☚ 春节 元旦 ☛ 元宵节 元宵节Yuanxiaojie阴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夕节”、“正节”。是汉族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十五日夜称元夕、元宵,故又称元夕节、元宵节。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平定诸吕叛乱即在元月十五日,所以汉文帝(前180年~前140年)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逢此日夜晚都要出游,表示“与民同乐”。汉武帝时,第一次把正月十五日称之为上元燃灯节。此日晚上灯火达旦,人们也通宵娱乐不眠。汉朝每晚二更以后,实行宵禁制度。为了庆祝上元节,政府还特地规定此日可以开禁放夜。传说佛祖释伽牟尼逝世后,人们燃灯悼念他,后来便成习俗。西域摩揭陀国每逢此日都有燃灯活动,不分佛徒和百姓,都要聚集观灯,俗称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佛教中有燃灯佛。如杭州最古老的西湖昭庆寺,其大雄宝殿之中便有燃灯殿。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佛、儒、道三家的支持下,灯节终于成为举国欢庆的节日,长期盛行不衰。过节时总要配以一定的吃食,以使节日更有情趣。古时元宵节供应的吃食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元宵。据民间传说,元宵原来叫做汤元,汉武帝时因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能做一手好汤元,故以后才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只是个传说而已。元宵节吃元宵,盛行于宋朝,据文献记载,那时的元宵叫做圆子,或者叫做团子。至今江南地区仍然习用这个叫法,或者两个名称合在一起,叫做圆团。现在北方叫做元宵,南方叫做汤圆、汤团。据宋代周密《武林纪事》记载:“节日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各种汤圆,制作精美,以糯米粉裹馅,搓成圆球,有荤、素、甜、咸、酸、辣各种馅子,可以蒸、煮、炸、炒着吃。北方元宵则先用白糖、芝麻、果仁等小料做成馅.然后与糯米粉合在一起,加入适量清水,反复滚打即成。此外,还有以肉做馅,用水果、鸡蛋、素菜做馅。各种风味很受人们欢迎。元宵已成为人们过元宵节的必备佳品。 ☚ 春节 清明节 ☛ 元宵节又称“灯节”。汉族传统节日,唐代开始流行。夏历正月15日,民间习惯在这一天包饺子,宋后始有食元宵之俗,晚上则举行灯会及各种娱乐活动。 元宵节 元宵节yuɑnxiɑojie民间岁时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称元宵、元夜、元夕。流行于境内,各地略有不同。据民间传说,在汉武帝时,有一宫女叫元宵,长安附近人。每逢佳节,元宵思念母亲,常在背后啼哭,当时汉武帝身边有一个朝官,为了帮助元宵与亲人见面,就编造了一个偈语:“正月十五日夜,宫内有大火,不伤百姓。”皇上为了躲避这场灾难,带上三宫六院的人到大街上混入百姓家,又通知全城百姓,家家结彩张灯,户户灯火辉煌,迎接皇上观赏。到了这天晚上,元宵趁此机会与父母团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元宵女,就定此日为元宵节。一般节前数日,五彩缤纷的花灯上市,称为灯市。正月十三以前,舅家给小外甥送灯笼。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小孩点亮花灯,十五日晚为灯节高潮。十五日白天有社火、高跷(俗称柳木腿)、芯子、竹马、跑旱船、舞龙、放花灯等,晚上吃元宵或水饺,孩子们相互赛灯、碰灯。放花灯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三原西关有造花灯的传统工艺,正月初五之后,花灯上市,十五赏灯,吃元宵。长武城乡居民家家用精粉制作十二生肖花馍,互相馈赠。青年媳妇为早生贵子还要“偷”吃牛犊馍,并躲到邻居家至灯亮后回家(俗称避灯)。淳化人讲究门框、粮仓、面缸、水瓮到处放上老鼠馍,上插蜡烛,给祖坟、牛槽、猪栏、鸡舍悬灯照明,以驱害讨吉。彬县县城及原区订婚者,男家要去女家,送花灯、面食、果糕,叫追灯节。晚间,各家把蒸成的十二生肖馍,分放于院内各处灯烛之下,称为看灯花。小娃打灯笼,唱《花灯节歌》。秦都人送灯笼须带上十根麻花,十个粽子,十个尖馍。给出嫁头一年的姑娘专送大红宫灯与“长命富贵”灯各一对。泾阳等地讲究午间吃团圆饭。主妇蒸蝎子馍、老鼠馍,傍晚用木盘端上清油泥灯碗,给先人坟头点灯。回来后再把蝎子馍钉在房子墙上,把老鼠馍散放在水道口、屋角、面瓮和水瓮背后,各处都点上蜡烛。乾县、礼泉人还要任由邻家孩子“偷”去食用,用以避鼠害。旬邑傍晚发灯(点蜡烛)时,孩子们一手挑着灯笼,一手拉着纸芯,高声唱民谣:“老鼠老鼠上墙,今年更比去年强;鸡娃鸡娃看灯,来年五谷丰登。”现在元宵节既是春节庆典的高潮,又是欢庆新年的结束。城镇、工厂大多举办灯会、灯展,放录像、猜灯谜、演出节目,热闹非凡。 ☚ 元旦 云云馍 ☛ 元宵节 元宵节节日习俗。俗称灯节,又叫上元节。正月十五日,城乡处处张灯结彩,家家团聚煮元宵。入夜,花灯齐放,人们云集街头,观灯展、看焰火,尽欢达旦。天水西部一些地方,正月十五新媳妇要回娘家壁灯。甘谷、武山一些地方制有传统的连环宫灯,上绘完整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人物绣像与故事情节。天水农村风俗,在元宵节用谷面、糜子面、荞面做成十二生肖形象,或农具形状的面灯,在蒸笼里蒸熟,上插缠有捻子的麦秸或胡麻杆,用清油浸泡,点燃后放在门墩上,有“点了灯,明了心”之说。全家老少各持一盏点燃的面灯,在宅院四周转圈,俗称“绕灯”,互相在耳朵鼻子前照一照,意为驱除虫害,辟邪免灾。同时念念有词:“寻什么呢?寻蛐蜒、壁虱、跳蚤呢;寻着了没有?寻见了;打死了没有?打死了;我没打死, ‘张天师’的花马儿把它踏死了。”之后,将面灯藏在屋门垴或大门顶,直至捻子燃尽。次日将点过的面灯切片炒食,称作“倒灯”。有些农家还要捏一个比较大的形似麦垛状的“糜面墙”,放在庭院中,象征来年五谷丰登。元宵节晚上,小孩子要挑着各式花灯走街串巷,以示岁岁光明。十五过后,春节活动基本结束,“十五一过没年了,娃娃大汉安然了”。 ☚ 上九日 二月二 ☛ 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名。西汉汉文帝 (公元前一百八十至一百四十年) 登基于勘平诸吕之乱之后,平乱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为示庆贺,汉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每年此夜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西汉时,主要是用火来祭神,并不热闹。东汉始有元宵夜灯之习。唐宋时期出现了杂耍技艺、灯市和吃元宵。明清两代又增加了戏曲表演、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活动。元宵即元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团子,可带汤吃,亦可炒吃、油炸或蒸吃。 ☚ 太平洋诸岛现存图腾制 无言交易 ☛ 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指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为“灯节”、“上元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起始于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平定吕氏宗族、收回政权的那一天是正月十五,因此每到这天晚上,文帝便出宫与市民同乐,以示庆贺之意,古时正月又叫做元月,“夜” 在古语中称做 “宵”,刘恒就将正月十五确定为元宵节。司马迁作 《太初历》,就将元宵节列为盛大节日。在隋、唐时,朝廷规定这一天燃灯庆贺,观灯风俗由此产生。宋以后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观灯不再是一夜,而是扩至三夜,场面更加宏大壮观,此后历久不衰,成为汉族人民春节娱乐的鼎盛时候。年年元宵节时,人们便竞相显艺,制作出精美异常的花灯; 龙灯、走马灯、鱼灯、神话灯等,就挂于街头亭院。还伴有猜灯谜,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扭秧歌,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这一天吃元宵,是极为流行的风俗习惯,有关这一活动记载,始见于唐五代。当时把这种食品称做 “面茧”、“圆不落角”,用糯米磨面精制而成,将馅放在中间。宋代叫做 “圆子”、“团子”、“糖圆子”,由于应节而做,后改叫“元宵”,也称汤元。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其意是全家团聚和睦美满。前人曾有诗云: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朱淑真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人日 花朝节 ☛ 元宵节 元宵节汉族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夕节、元夜,夏历正月十五为节。谚云: “三十晚的火,元宵夜的灯。”旧时元宵之夜通宵张灯,燃放花炮烟火,故又称“灯节”。民间之花灯多系自己或请匠人制扎,花样繁多,有走马灯、花灯、鲤鱼灯、虾灯等,尤以泸溪县鳌山灯最著。谚云: “鳌山灯,洞上百,一洞一戏留看客。”该地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灯会,置灯处设100个格子,每一格内有用灯扎成的一出戏,如《龙女牧羊》、《哪吒闹海》、《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刘海戏金蟾》等。小孩们提着灯笼到各人家去贺元宵,口喊“恭喜大发财,讨支蜡烛来”等吉利语,向大人讨蜡烛玩。元宵食品,家家用糯米粉和糖为丸煮食,名 “元宵团”,又名 “汤丸”。游乐活动有舞龙、舞狮、采莲船、耍蚌壳精等。祖先坟墓近者,必前往送灯。田头地边皆置灯火,曰 “田禾亮”。有的地方还送河灯。是夕,妇女有接瓢把姑姑、请七姐的习俗,以卜年成。至十六日 (汉寿为十八日) 将龙灯、狮灯送归庙中,花灯送至江边烧掉。翌日开始劳作或出外谋生,各操各业。故湘潭谚云: “正月十五把锣鼓撂,不推车子就打轿”; “正月十六,泥鳅驮肚 (怀孕),各寻各路”。 ☚ 开斋节 元日卜年成 ☛ 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指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为 “灯节”、“上元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起始于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平定吕氏宗族、收回政权的那一天是正月十五,因此每到这天晚上,文帝便出宫与市民同乐。以示庆贺之意,古时正月又叫做元月,“夜”在古语中称做“宵”,刘恒就将正月十五确定为元宵节。司马迁作 《太初历》,就将元宵节列为盛大节日。在隋、唐时,朝廷规定这一天燃灯庆贺,观灯风俗由此产生。宋以后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观灯不再是一夜,而是扩至三夜,场面更加宏大壮观,此后历久不衰,成为汉族人民春节娱乐的鼎盛时候。年年元宵节时,人们便竞相显艺,制作出精美异常的花灯、龙灯、走马灯、鱼灯、神话灯等,就挂于街头亭院。还伴有猜灯谜、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扭秧歌、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是极为流行的风俗习惯,有关这一活动记载,始见于唐五代。当时把这种食品称做“面茧”、“圆不落角”,用糯米磨面精制而成,将馅放在中间。宋代叫做 “圆子”、“团子”、“糖圆子”,由于应节而做,后改叫“元宵”,也称汤圆。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其意是全家团聚和睦美满。前人曾有诗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朱淑真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人日 花朝节 ☛ 元宵节yuan xiao jiethe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15th night of the 1st lunar mont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