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偏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偏好piān hào

偏爱。李建勋《雪有作》:未白已堪张宴会,渐繁偏好去帘栊。

偏好piānhǎo

偏巧:我正去他家找他,~在街上碰见了。

偏好(一)piānhǎo (二)piānhào

(一)piānhǎo
❶ 〈副〉偏巧。
【用法】用于方言。例:我正要去他家找他,~他来了。
❷ 〈形〉偏于好的。
【用法】用于方言。例:他的成绩在班上~。
(二) piānhào 〈动〉对某种事物特别爱好。
【用法】用于普通话。例:他对书法很~。|在棋类中,他~的是围棋。

偏好piān hàoпредпочтéние; вкус;склóнность

偏好

偏爱。《文心雕龙·知音》:“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人莫圆该。”

喜爱

喜爱

喜(喜欢;喜好;欢喜;可喜) 乐(甘乐) 媚 款 说乐 说怿 艳羡 垂意 高兴 爱悦 欢爱 悦爱
喜爱什么,就把什么看成宝贝:爱者如宝
爱悦,喜爱:爱乐
欢悦喜爱:欢爱 欢眷
宠爱,喜爱:爱宠
喜欢的情绪:好感
喜爱或赏识的心情:欢(欢心)
对人的喜爱或重视:目色 青目 青眼 青眸 青睐 隆眄
称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厚爱(多承~)
使人喜欢:喜人
彼此喜爱:两心相悦
被人喜爱:见爱 垂盼
信任喜爱:信爱
亲信喜爱:亲媚
赏识喜爱:知爱 赏爱
赞赏喜爱:叹爱
受感动而喜爱:感爱
喜爱而羡慕:喜羡 欣羡 欣艳
以为有幸而欣羡:庆羡
喜爱而研习:爱玩
喜爱其中一个:
单单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偏好 偏爱重爱 私爱 私溺 僻好
帝王偏爱臣下:阮貂换酒
衷心喜爱:心爱 心赏
其貌不扬的人,会因为他的德才而使别人对其相貌产生好感:相逐心生
(对人或事物产生好感或兴趣:喜爱)

另见:爱 喜爱 爱好 爱慕 爱情 宠爱 留恋 ︱憎恨

☚ 喜爱   爱憎 ☛

偏好Preference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组合称为商品束,商品束可以是多种商品,也可以是一种商品。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主观是因为它是个人对于事物的评价,只表示某个人认为一物优于另一物。相对是因为一个人的主观偏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经济学中的偏好关系具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非对称性与传递性。所谓非对称性是指若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就不能同时又认为B优于A。所谓传递性是指若某人认为物品A优于物品B,而物品B优于物品C,那么物品A优于物品C。个人对于物品的这种偏好关系不同于物品的无差异关系。无差异关系所描述的是个人所认为的物品间的等同关系,即某种物品X与另一物品Y对于某个人来说是无差别的,对于具有无差异关系的物品来说,它们不具备有偏好关系物品那种不对称性特征。事物对于个人所产生的偏好关系具有许多实体。这种偏好关系可能是商品、达到目标的手段或一种事态。严格地讲,偏好关系只适用于个人,而不适用于团体,因为在一个团体内很难形成一致的偏好,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证明了这一点。

偏好

偏好Preference

也叫优先,最早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所采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本意是指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事件或项目的爱好胜于其他一种或多种商品等。
偏好在价值理论中具有一个关键性的地位,它是伴随着效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在序数效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果某人对商品X的爱好程度超过了Y,则可以说,他从X处得到的效用超过了从Y处得到的效用。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法知道效用的具体数值,只能大致说出自己对不同商品及其组合的爱好次序。也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等表示出消费者的偏好次序和效用水平。
消费者偏好的性质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消费者对N种商品的任意两种组合A [如3个单位服装和2个单位食品的组合] 和B [如3个单位食品和2个单位服装的组合],能够明确表示自己的偏好程度,或者喜欢组合A,或者喜欢组合B,或者认为二者并无差异。
第二,消费者对数量多的商品组合 (如2件西服和1块表) 的偏好,总是大于对数量少的商品组合 (如1件西服和1块表)。
第三,消费者的偏好是可以传递的。如果他对商品X(例如汽车) 的偏好大于商品Y(例如摩托车),对商品Y的偏好大于商品Z(例如自行车),那么他对X的偏好必然大于Z。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即X>Y,Y>Z,则X>Z。
在此基础上,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是由对消费者而言偏好程度一致的N种商品不同组合的轨迹。对于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而言,其偏好程度是不同的,而且离原点越远,偏好程度越高。
对偏好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序数效用论之后由冯·默特 (Von Wright) 在1963年首先进行了系统探讨。其后又有R·奇泽姆( R.Chisholm,1966,1975 ),E · 索 萨(E.Sosa,1966) 和N.雷施尔 (N.Roscher,1967,1969 ),瑞典人S·丹尼尔松(S.Danielsson,1968),P·加登伏尔斯 (Cardenfors) 和B·汉松 (B.Hansson,1966) 等人进行了更多的探索。
问题之一,好与坏的绝对概念能否用更好(偏好) 的相对概念来解释。A·D·布罗根(Brogan,1919) 认为,如果一个事物的状况比它的对立物更好的话,它就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奇泽姆 (1975) 对好也作了界定: 一个组合如果受到偏好超过某个就其自身来说是无差别的状况,就是好的。但实际上除非这些组合就它们自己来说是无差异的,而且在价值上完全相等,否则就会发生一个而且是同一个组合既是好的也是坏的矛盾。因此绝对—价值判断不能用偏好来解释。它们需要另外加一个关于零—价值或 (完全) 中性—价值的独立概念。
问题之二,是区分偏好和 (偏好的)选择的问题。一个偏好是一个态度,一个选择则是一个行动。这种选择分纯粹的和有条件的。这种区分在贝叶斯决策理论中发挥了作用 (拉姆奇,1931; 萨维奇,1954; 戴维森,1955)。
问题之三,是集团—偏好问题。对于一个集团—偏好,人们可以理解为按照以集团成员对替换物的偏好的 (主观) 排序为根据而得到的对这些替换物的 (客观) 优越性的次序而排列的次序。这种集体偏好的推演必须符合某些似乎直觉的有理的或者“合理的” 原则。阿罗(Arrow) 在 《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 一书中表明,一个推演程序不能使某些在个人看来似乎是有理的原则在集体上得到满足。这个结论最终以阿罗不可能定理来表述。
问题之四,是显示偏好问题 (revealed preference)。萨缪尔森 (Samuelson,1948) 不同意边际替代率真正能最后解决效用问题,主张显示偏好,即从市场上消费者的实际行为中总结出他们的偏好。换言之,即避开传统的以效用满足为依据的选择,采取消费者不必取决于效用 (因为消费者在选择某种商品组合时还须有收入多寡,所偏好的商品是否有供给以及其他等等问题) 的实际经验选择,故称为显示的偏好,以别于暗含着效用的偏好,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开难于处理的效用问题。

☚ 相机抉择   帕累托最优 ☛

偏好

have a particular liking for sth
他~爬山运动。He is particularly fond of mountain climb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