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冯婉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冯婉贞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寨中人倦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盖借寨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 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晚清人徐珂,字仲可,浙江杭州人,清末南社诗人。在前人《宋稗类钞》的启示下,他注意收集清代朝野佚闻,采掇数百种清人笔记及报刊中有关资料,分类加以整理,辑成内容丰富、广泛、检索颇为方便的笔记集《清稗类钞》,约三百余万字。是书起于清顺治,终至宣统退位,计二百六十八年事,分别以时令、气候、地理、外交、会党、战争等九十二类予以详述,共一万三千五百余条。该书学术价值很高,为研究清史和清代文学者案头必备之书。 冯婉贞一文,选自《清稗类钞·战事类》,原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1840年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抵御来犯英敌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帝国主义列强紧步英帝后尘,纷纷入侵中国,清廷节节败退,列强趁机蜂拥而至,疯狂掠夺、无情盘剥亿万中国人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58年,英法制造事端,借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出逃热河,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侵略者所过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洗劫圆明园,并将其付之一炬。清朝的投降卖国,强盗的疯狂掠夺烧杀,激起人民无比的愤怒,他们不待官府组织,纷纷自发行动起来,组成民间队伍,保家卫国,狠狠打击侵略者。北京西郊谢庄人民揭竿而起,在冯三保及其女冯婉贞指挥下,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终于克敌制胜,打退了英国侵略军,保卫了家乡。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记述了谢庄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经过,热情歌颂了不畏强暴,敢于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精神。小说的重点人物是冯婉贞。当强敌压境,形势危急时,冯三保带领婉贞及团练兵丁,从容待敌,俟其临近,倏然而发,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势,结果敌死如枕藉,第一次进攻很快被打退了。谢庄人民及民军都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此时却很冷静,她预料敌人必有炮火开道进攻,战事蕴育着危险。冯婉贞趋至父前,见其父三保正“自喜”,显然他正陶醉在刚刚取得的胜利之中,未来的危机,他还不曾料到,为了给人们过热的情绪泼点冷水,以利其猛醒,“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虽为女子,却颇具战略眼光,众多人中,她是唯一能预见战事进程的人,所以作者专用一“独”字,鲜明生动地刻划出冯婉贞具有出类拔萃的胆识。细加品味,“独”字真是用得精妙传神。冯婉贞的劝告,如一瓢凉水,猛然直击其父,此时冯三保过热的头脑似乎清醒了些,感到女儿言之有理,于是屈尊向女儿问计,冯婉贞答曰:“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其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就当时战场敌我形势而言,这确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无奈冯三保见不及此,良策不果行。但冯婉贞洞若观火,把眼前战事前途看得一清二楚,她感到如不采取非常措施,“吾村亡无日矣”。她当机立断,发誓“吾必尽吾力拯吾村”,而后婉贞召集谢庄少年精于武艺者,以危言“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动其心,果然众人感奋,皆欲从婉贞与敌拼杀。冯婉贞不仅打仗上富于洞察力,还善于鼓动。她“率诸少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为克敌制胜,冯婉贞考虑得非常周密。从这身装束看,勇士们决计与敌拚杀到底,虽未及厮杀,英雄气概已可从字里行间中窥见。冯婉贞料敌如神,“敌兵果舁炮至,有五、六百人”,冯婉贞“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忧,以枪上刺刀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这段文字,把勇士们英勇奋击之状,敌人仓惶应战之态,以及勇士们武艺的高超,置敌于死地的凛然气概,描摹得维妙维肖,读来令人心动。激战中的婉贞,不愧为女中豪杰,她“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勇士们凌厉的攻势,使敌人招架不住溃败下来,婉贞很机敏,当即察觉敌人的用意,于是奋力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众遵其言,“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纷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战争结束,“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正是冯婉贞的超人见识和英雄之举,谢庄方得免于祸事。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字斟句酌,环环紧扣主题。文章一开头就交代冯婉贞“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为后文抗击侵略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胜侵略军后,众皆欢喜,独婉贞“戚然”,又把冯婉贞出众之处逐渐点露出来。再者,众喜之中的“独戚然”,对比鲜明,人物形象烘托高大,可说是本篇中最能表现主题的语句。第三,冯婉贞不顾其父反对,组织谢庄青年迎击敌人,指挥若定,杀敌勇猛,终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赢得最后的胜利,充分表现出她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小说把人物放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描写冯婉贞,尤其注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在作者笔下,冯婉贞是个生活中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冯三保是陪衬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却写得很有分寸。他是一位抗敌领袖,勇有余而智不足,对冯婉贞正确主张并非出于忠言不纳,而是识不及此使然。 《冯婉贞》咸丰庚申①,英法联军自海入侵②,京洛骚然③。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④。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⑤,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⑥。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⑦,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⑧不中而轻发,徒麋⑨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砦,枪声隆然,寨中人蜷伏不少动⑩。即而敌行益迩⑾,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⑿,盖借寨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⒀?”三保瞿然曰⒁:“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⒂,火器利远袭,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⒃,缴天之幸⒄,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⒅!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拯吾村,即以卫吾父。”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9)。”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20),皆玄衣白刃,剽疾(21)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22),伏焉(23)。未几,敌兵果舁(24)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25)。婉贞挥刀奋斫(26),所当无不披靡(27),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28)!”于是众人竭力挠之(29),彼此错杂,纷纭拿斗(30),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31)。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清稗类钞》) 注释①咸丰庚申——咸丰十年,即1860年。咸丰,清文宗年号。②自海入侵——指英法联军舰队上的部队由海上登陆攻占大沽口和天津,再沿永定河进攻北京。③京洛——原指古都长安和洛阳。这里借指当时的都城北京地区。骚然,骚乱起来。④精技击——精通武术。⑤团——即下文“团练”。当时地方士绅组织的武装力量。⑥谍——侦探消息的人。骑,骑兵。⑦旋——随后,不久。白酋,白种人头子,此处指英国侵略军军官。酋,指盗匪、侵略者的首领。督,统帅、指挥。印度卒,当时印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当局多用印度人充任军警。⑧度(duo)——估量。⑨徒糜(mi)——白白地耗费。⑩蜷(quan)伏不少动——弯着身子伏在那里,一点儿都不动。少,稍微。(11)益迩(er)——更加近了。(12)鹜(wu)伏——象鸭子那样伏着。鹜,鸭子。古代也称野鸭。(13)齑(ji)粉——粉末,碎屑。这里作动词用,粉碎的意思。(14)瞿(ju)然——惊视的样子。(15)长——善于,擅长。火器,指枪炮等使用火药的武器。短,不善于,不擅长。(16)猱(nao)进鸷(zhi)击——象猿猴那样前进,象鸷鸟那样搏击。猱,猿猴的一种。鸷,凶猛的鸟。(17)缴天之幸——靠天的保佑获得幸运。缴,通“邀”。求取之意。(18)无日——没有多少日子,即随时就要到来的意思。(19)瞻予马首——听我指挥。(20)结束——结扎、整好装束。(21)剽(piao)疾——敏捷。(22)阴翳(yi)蔽日——浓密的树阴遮住了太阳光。翳,遮蔽。(23)伏焉——埋伏在这里。(24)舁(yu)——抬。(25)便捷猛鸷——敏捷勇猛。终弗逮(dai),到底比不上。(26)奋斫(zhuo)——奋勇用力砍杀。(27)所当——指对战的敌人。披靡,倒下,溃散。(28)急逐弗失——赶快追击,不要让他们跑了。(29)挠——阻拦。(30)纷纭拿斗——这里指混战。纷纭,杂乱。拿斗,搏斗。(31)无虑——大概,不少于。 赏析本文选自《清稗类钞》的“战事类”。它记叙了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谢庄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故事,塑造了青年女英雄冯婉贞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敢于跟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艺术表现上,本文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层次分明。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对战前情况的必要交待(前三个自然段)和谢庄保卫战(后面两个自然段)。而作为本文叙述重心的第二部分——谢庄保卫战,作者亦写得条理分明:先简述冯三保领导的防御战的经过;然后写冯婉贞对斗争形势发展的预见和父女在策略上的分歧;最后叙述冯婉贞领导的伏击战大获全胜的经过。作者如此结构布局,层次井然,有条不紊,读来毫无零乱之感。 二是重点突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内容比重的安排上。作者对内容的主要部分——谢庄保卫战施以浓墨,次要部分——战争背景和战备情况施以淡墨。在写全文的重点——谢庄保卫战时,也同样有所侧重:着重写伏击战,防御战则几笔勾勒。写伏击战时,作者又继承了我国历史著作中写战争的传统手法,以较多的篇幅写冯婉贞的决策过程。作者如此处理内容比重的安排,便把冯婉贞放到了事件的中心位置上,显得格外醒目。其次表现在人物主次的用墨上。谢庄保卫战涉及人物众多,提到姓名的只有主人公冯婉贞与其父冯三保,其他人仅以“团众”、“白酋”、“印度卒”、“谍”、“诸少年”等呼之,将他们置于事件的背景上,以此来突出主要人物。而在冯婉贞与冯三保两个有姓名的人物中,又重点刻画冯婉贞。冯三保的沉着、勇敢固然值得赞许,然而作者着墨并不多,但对他在防御战取得胜利后的“自喜”心情则写得较具体。他的因胜利而产生的轻敌情绪跟冯婉贞着眼于应付“大敌”的远谋,形成鲜明对照,用意乃在突现冯婉贞,可谓笔著彼而意在此。写冯婉贞时,作者简直是用墨如泼,详细而具体,从而鲜明地再现了女英雄冯婉贞的高大形象。 三是作者将作品所要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斗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史记》以来许多优秀历史人物传记作品的影响。 冯婉贞 冯婉贞(1841——? )清末山东人。久居北京谢庄。幼习武艺,擅刀剑,有胆识,勇于搏刺。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冯率乡里少年奋起抗击,毙敌近百人,家乡由是得保。其作战善用短击巷战,多使刀。强调以胆为先,以勇取胜。 ☚ 赵三多 徐学功 ☛ 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同治时人。鲁人冯三保之女,居京师圆明园附近之谢庄。娴武术,有胆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陷京师,冯年十九,召集乡里少年武装抗敌。她认为“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决定“以我所长,攻敌所短”。当敌军来犯时,她挥刀奋砍,率众击退侵略军,毙敌近百人,家乡得以保全。 ☚ 甘凤池 石达开 ☛ 冯婉贞 冯婉贞公元1860年前后在世清代反侵略爱国英雄。山东人,冯三保之女,住北京圆明园附近之谢庄。自幼随父习武,精通武艺。1860年英法联军入北京,婉贞将谢庄青少年组织起来,不畏洋枪洋炮,袭击侵略军。她持刀纵横于战场,余众惟马首是瞻,所向披靡。在他们的袭击下,敌人死伤惨重,丢弃枪炮,仓皇逃跑。当时,冯婉贞只有十五岁(《中国近代史稿》)。 ☚ 侯芝 吴藻 ☛ 冯婉贞 冯婉贞清道光、咸丰年间人,女。原籍山东,随其父三保居北京圆明园附近之谢庄。三保勇而多艺,为谢庄团练首领。婉贞自幼亦好武术,有胆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婉贞向父献计御敌,并率乡里少年武装抗敌,认为“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率众埋伏,挥刀砍杀敌百余人。 ☚ 立沼池 皮景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