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政策
亦称“货币信用政策”。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对社会资本运行中进行宏观控制和管理的措施。目的在于保持货币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信用政策分为量和质的两个方面: 在量的方面,对社会资本作适当调节,以满足工商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在质的方面,对社会资本作有效分配,使资本运用能取得最大利润。信用政策实施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量的控制和管理,即对信用的有无和多少作全面的管制; 一种是质的控制和管理,即对某种信用的方向和用途进行干预,施加影响,其管制只着重于某一方面。信用政策的特点是间接地发生作用,由中央银行扩张或紧缩信用,影响利息率,并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使社会总供需趋于一致,以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信用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比率,重贴现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增加社会需求,中央银行就会采取扩张信用的政策:(1)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在存款额不变情况下扩大放款,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促进企业投资,以增加社会总需求;(2)降低贴现率,促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促进企业投资,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 (3)买进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存款增加后扩大放款,增加社会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减少社会总需求,中央银行就采取紧缩信用的政策: (1)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迫使商业银行收缩放款,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阻碍企业投资,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2)提高贴现率,限制和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社会总需求; (3) 卖出政府债券,取得商业银行支票,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量。商业银行存款量减少,放款量也会相应减少。也就减少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在采取扩大或紧缩的信用政策时,具体使用哪个工具,需考虑使用这个工具的容易程度,影响面的大小,各方面的反应,中央银行是否处于主动地位等多方面的情况,或者单独使用一种工具,或者几种工具搭配使用。近年来,美国货币学派还提出了信用政策一个新工具,即规定每年货币发行的增长额,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来保持货币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