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多余度
是指信息中含有多余成分的程度。对信源来讲,就是指信源信息的剩余度,即信源中包含无益(即不带信息)成分的程度。信息论指出,为了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使用效率,必须对信源(信息)通过编码剔除剩余。信源的有效编码问题;就是为了剔除剩余提出来的。信息多余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理解为信息被干扰,产生部分损坏的程度。信息中之所以产生多余度问题,往往是由于搜集、整理信息不精确,表达信息的语言不准确、不精炼,信息传递时受到干扰等原因所致。研究信息多余度,是为了寻找多种途径和方法以减少和消除信息的多余度,更有效地传递和使用信息。但是,要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往往还要利用信息多余度来保护信息不被干扰所破坏,这又会减少平均信息量,即降低了传信率。如使用“检错编码”和“纠错编码”(有时为了保密还要进行加密编码)就产生了信息多余度,传信率虽然降低,但信息传输得到了保证。这里加入的信息多余度,是人为的有目的的多余,并非信源(信息)自身存在的多余。这种多余在信宿端会自动检测出来并自动消除,不影响信息的使用,只是降低了传信率。信息论要求:任何信息在最终使用时,都必须尽量减少或消除信息多余度。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信息的多余和重复往往是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如鲁迅先生的《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本位信息用“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棵枣树”即可,但这就不是文中的情感了。在新闻语言文字中则要尽可能减少冗余和重复,要迅速地传递事实的本位信息。过多的冗余和重复会减少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