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保护富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保护富农 保护富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实行的一项政策。从1950年冬开始到1953年春止,除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外,全国新解放区分三批进行了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比较顺利,主要是由于党中央在总结历次土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新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保护富农,相应地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中国的富农是中国传统农业和近代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主或沙皇俄国的富农。这个阶层人数虽然不多,经济地位也不十分重要,但对它的政策,却对农民其他阶层、地主阶级以及城市资产阶级有着重要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一直很重视富农问题,他在同“左”的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把地主和富农区别开来,采取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的政策思想。党的六大提出不没收富农土地。毛泽东虽未参加六大,但他拥护这一政策。他在1929年4月主持制定的《兴国县土地法》,7月制定的闽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都规定不没收富农土地。在党的六大关于不动富农土地财产,争取富农中立的政策遭到共产国际批判,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毛泽东作了大量调查,1930年1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并在以后一系列著作中,系统探讨了富农的特征和对富农的政策。1958年3月10日,在成都会议上,他回顾这段历史时说:“中国的教条主义有中国的特色,表现在战争中,表现在富农问题上。因为中国的富农人数很少,我们决定原则上不要动,向富农让步。但是,‘左派’不赞成。他们主张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他在1933年10月《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两部著作中对这个阶层的经济状况、政治态度作了深刻的比较完整的分析,指出,富农“被称为农村的资产阶级”。他们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但“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的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他们的剥削是经常的。但是富农在农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份力量,在反对地主的斗争中也可以保持中立。因此,在民主革命中,不应把富农与地主等同起来,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1937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富农的土地及其多余的生产工具(农具、牲口)均不没收,如果在基本农民要求之下,实行平分一切土地时,富农土地,也应拿出一起平分,但富农应照一般平分条件得到土地(即与一般农民得到同等土地)。”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规定:“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如在清算、退租、土地改革时期,由于广大群众的要求,不能不有所侵犯时,亦不要打击太重。应使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对富农应着重减租而保存其自耕部分。”(《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78页)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经历了几次变化,在实践中,不动富农的政策没有得到实施,实际上都打击了富农。 ☚ 同农民的联盟和同资产阶级的联盟 国家对富农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政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