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侨置与土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侨置与土断 侨置与土断qiaozhi yu tuduan东晋南北朝期间,国家在迁徙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与他们原籍同名的州、郡、县及行政机构, 加以管理。由于这些离开原籍,迁徙异乡的人口被称为“侨人”,故为之设置州、郡、县就称为“侨置”。侨置主要发生于东晋,永嘉之乱以后,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 《晋书·王导传》)。士族地主携眷南逃, 随同逃亡的还有他们的宗族、乡里、佃客等, 多者数千家。据统计, 从永嘉(307—313)至南朝刘宋末年(479),南渡人口约90万,占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占南方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燕京学报》第15期)。在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时,东晋政权为维护侨人士族的利益和安置侨人,陆续设置了许多侨州、郡、县,北方原有的徐、兖、青、司、豫、雍、秦、幽、冀、并等在东晋都有侨州。仅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地,就侨置了徐、兖二州,侨郡10多个。侨州、郡、县以侨人士族充任官吏,使他们继续享有特权。著籍的侨人,可获得免除调役的优待, 对招徕北方流民与社会安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 随着侨置日益增多, 引起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或一地侨置数州、郡,或一侨州、郡分散于数地, 一郡分为四、五, 一县割成二、三, 昨属荆、豫, 今隶司、兖, 户籍混淆, 连主管机关亦难以分辨。更为严重的是, 侨人士族地主乘机私占流民为佃客,逃避调役,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受损失。因此,东晋政权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所谓土断,就是以居住地(“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 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 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户籍——黄籍, 同时也就取消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东晋南朝多次实行土断, 咸康七年 (341), 令“实编户, 王公以下皆正, 土断白籍”(《晋书·成帝纪》,意思是王公以下皆加以整顿,对持白籍的侨人实行土断。兴宁二年(364)三月初一(即庚戌日)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比较坚决,清查出不少被士族豪门挟藏的私附人口。义熙九年 (413)刘裕主持的 “义熙土断”也较有成效。土断中还整理了侨州、郡、县, 或加以并省。或划给实土。北魏也曾经侨置少数侨州、郡。 ☚ 东晋 祖逖北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