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依样画葫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依样画葫芦 【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引陶谷诗:“官职须由生处有, 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 年年依样画葫芦。” 【故事】: 五代时有个人叫陶谷, 自幼喜好学习, 终日博览群书, 因而学识渊博。他在十几岁时, 文章就写得十分漂亮了。宋太祖时, 他做了翰林院的学士。陶谷见宋太祖不重视办理文墨的臣子,就在太祖面前标谚自己的工作如何艰苦和卖力。太祖听后笑笑说:“常听人说,翰林写文章、诏告,都依前人的旧本,略加修改而成,这就是俗话说的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这有什么特别卖力的地方呢?”陶谷对此十分不满,有一天他在翰林院的墙上题了上面的诗,来发泄牢骚。 【意思】: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 【古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林婉如道:‘侄女立意原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俺学字。侄女既不认得,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依样葫芦,细细临写。’”
依样画葫芦 比喻一味模仿,没有创新。语出北宋·魏泰《东轩笔录》。 在五代后晋时,有一个叫陶穀的人博学强记,善于做文章,经常草拟诏令文书。原来陶穀是唐代名人陶彦谦的孙子,唐灭后,他在后晋、后汉做官,又在后周当翰林院学士,后周被赵匡胤灭亡后,又在宋王朝翰林院当大学士。宋朝初建,“效祀、法物、制度”大多是陶穀拟稿制定的,他虽有功劳,但因他是前朝的官员而未得赵匡胤的信任,于是陶穀暗中叫他的同党到皇帝面前吹捧自己的功劳,希望得到提拔和重用。不料赵匡胤笑道:“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陶穀得知皇帝对他的评价后十分扫兴,遂作了一首自嘲诗,抄在自己客堂的墙上:“官职何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这件事被赵匡胤知道后,对他更加不满,后来一直也没有提拔和重用他。 “依样画葫芦”一语,便由此而来。 又作“照葫芦画瓢”。 依样画葫芦·魏泰· 陶谷,自五代至国初,文翰为一时之冠。然其为人,倾险狠媚,自汉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祸,由是缙绅莫不畏而忌之。太祖虽不喜,然藉其词章足用,故尚寘于翰苑。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词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益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 〔选自《东轩笔录》〕 这篇小说叙述了翰林学士陶谷自恃资深名重,求官心切,不自量力,终于因为不受宋太祖赵匡胤赏识而怨望自嘲,大发牢骚的故事。 陶谷从唐五代迄于宋初,曾是文坛佼佼者。大家公认为“文翰为一时之冠”,另方面他是旧朝遗臣,为官日久、资历颇深,宋太祖刚建国,对于这样的文人,尚须“藉其词章足用”,因而将陶谷“真于翰苑”。不过是想借他的一技之长,庶几有益于朝廷之意,并未有器重提拔之心。小说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引出了矛盾冲突的起因,即陶谷求官。而后,故事就围绕这一矛盾而逐渐发展变化,陶谷自以为才高,朝廷升擢任用,理应提拔自己才是。他天天期待着升官,幻想着有朝一日,大权独揽。然而事与愿违,自建隆年以来,朝廷提拔的宰相,都不是从翰林苑中遴选的。更有甚者,这些出任宰相重职的官员,无论是声名还是威望,都远不如陶谷显赫。他自然感到不满,由不满而怨愤,由怨愤而按捺不住。一扫平日名士超脱的潇洒风度,召集自己的同党,在朝廷中替自己评功摆好。这些人说:陶谷长期从事翰林苑编修重要文件的工作,功劳不小,出力甚多。却屡屡不能委以重任,他本人对此颇有牢骚。小说写到这里,就已经将矛盾冲突推进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陶谷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对皇上的游说上,小说也把这部分当作矛盾解决与否的高潮而加以叙述描写。读者也随着这条线索弄清事情的究竟。宋太祖赵匡胤对于陶谷的“久在词禁,宣力实多”,颇不以为然。认为陶谷所撰文件,不过是拾前人牙秽,改头换面,凑合成篇而已。正像俗话所说“依样画葫芦”。缺少创造力。谈不上有什么功劳。一句形象的比喻,把陶谷求官的希望化为泡影。至此,陶谷求官的矛盾就以皇帝的裁决而告解决。这个结局,初看似出人意表,实则与前文相互呼应。小说开始,虽然叙述了陶谷的才学出众,资质颇深。同时也指出他为人“倾险狠”,颇不足取。而且“缙绅莫不畏而忌之”。因为他在五代后汉朝当官时曾经导致了李崧遭到满门抄斩的大祸。人品极端恶劣。对于这些,宋太祖自然不会不知,加上陶谷名不符实,“久在词禁”,不过是抄袭别人的文章,稍加改动而已。考虑到陶谷德才均不足用,自然提拔升擢与他无缘了。 故事的结局,以陶谷作诗自嘲,以抒发怨忿不平为全文终结。陶谷此刻自知升官无望,又不好对皇帝有所不恭。只能在诗中对自己讥嘲讽笑。同时抒发才高不遇明时的感慨。他说,现在升官的机遇只由命定。有终须有,无终也无。而受重用的官员有无才能却是次要的,朝廷是不看重的。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陶谷的怨望之情。后两句则自嘲自己这些年忙忙碌碌,到头来不过被皇上评价成“依样画葫芦”而已。语含不服气、不甘心之意。 依样画葫芦借指模仿,没有新意。陶行知《诗的学校·十》诗: “谁说非学校? 就算非学校。依样画葫芦,未免太无聊! ” 依样画葫芦比喻照原样子办,大概差不多就得。或一味模仿他人,没有新意,没有创见。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续湘山野录》一段关于陶榖的故事:陶榖,字秀实,五代时人。到宋朝开国赵匡胤(yìn)做皇帝(史称宋太祖)时,陶在翰林院为“翰林学士”,是有职无权的学官,偶尔也草拟文告。陶自以为文笔高妙,才能出众,希求重用,托人向宋太皇赵匡胤报功,请求调升。赵匡胤笑道:“我闻翰林草拟文告,全是抄抄过去的老文章,改头换面,就是俗语说的依样画葫芦,没有什么了不起。”陶升官的请求没有达到。陶榖心中很不高兴,在翰林院住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官职有来须要做,才能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赵匡胤知道了,对他更加不满。后来,到底也没重用他。 依样画葫芦yīyàng huà hú·lu比喻一味模仿,没有创新。语出北宋·魏泰《东轩笔录》。 依样画葫芦(惯)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依样画葫芦惯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依样画葫芦见“按葫芦画瓢”。 依样画葫芦宋太祖言陶谷工作事。后指做文章或其它工作仿照别人或成例,缺乏创造性。宋文莹《续湘山野录》:“国初文章,惟陶尚书谷为优。以朝廷眷待词臣不厚,乞罢禁林。太祖曰:‘此官职甚难做,依样画葫芦,且做且做。’不许罢,复不进用。谷题诗于玉堂曰:‘官职有来须与做,才能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yī yàng huà hú lú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毫无创新。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陶)毂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创,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也作“依本画葫芦”。《朱子语类》卷四二 :“仲弓却只是据见成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也作“依样葫芦”。《明儒学案·凡例》:“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亦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今口语或变作“依葫芦画瓢”。 别出机杼[自出机杼]、别开生面、不落窠臼、独出心裁[别出心裁、别出新裁、自出心裁]、独具匠心[别具匠心、别具意匠、匠心独运]、独辟蹊径[别辟蹊径]、独树一帜[别树一帜];步人后尘、陈陈相因、如法炮制、亦步亦趋、鹦鹉学舌、照葫芦画瓢[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别出机杼bié chū jī zhù比喻诗文的构思、布局等不落窠臼,别辟蹊径,能够创新:与其陈陈相因,不若~|~,开一代之诗风| 画面的构思~,富于创造性。也说〖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bié kāi shēng miàn比喻另创新的局面、风格或形式: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成一代之大观|~的辩论讲坛|这五首诗,可谓命意新奇,~|独具一格、~之作|那是一篇~的报告文学作品。 ○不落窠臼bù luò kē jiù不落俗套,有所创新(多指诗文、艺术等):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这一构思有创意,~|那是一出不落前人窠臼的好戏。 ○独出心裁dú chū xīn cái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泛指所想的与众不同:王弼注释《周易》,撇了象占旧解,~,畅言义理|~,自铸新词|~的设计|这个刊物的形式和内容都~| 自信颇有~的地方|不去摸索,就不可能有~的创造。也说〖别出心裁〗、〖别出新裁〗、〖自出心裁〗。 ○独具匠心dú jù jiàng xīn指具有独到的巧妙的心思(多用于技术、艺术等方面):赵州桥的设计~|这部戏剧的主要情节构思~|那是~的象牙雕刻|整部书的结构是~的。也说〖别具匠心〗、〖别具意匠〗、〖匠心独运〗。 ○独辟蹊径dú pì xī jìng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等:在艺术上只有~,才能有生命力 |在科学研究上善于~,常能发人所未发。也说〖别辟蹊径〗。 ○独树一帜dú shù yī zhì比喻开创新东西或自成一套:元、白在唐朝所以能~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他的学说在学界~| 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中~|凡要~的,都打着憎恶“庸俗”的幌子。也说〖别树一帜〗。 ●步人后尘bù rén hòu chén比喻追随、模仿别人,不去创新:要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不应~,一味模仿|在科学上,不走自己的路,就只能~。 ●陈陈相因chén chén xiāng yīn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了无新意| 习惯于~,就不会有开拓和发展。 ●如法炮制rú fǎ páo zhì比喻照着现成的方法或样子去做:立即~,果然把阵破了 |光会~,没有创意|他们也~,闯过了几道哨卡。 ●亦步亦趋yì bù yì qū现在多指没有自己的主张,事事时时模仿别人,一味追随别人:逐队随人,~|办事不动脑筋,只好~地跟着别人|哪怕是一招一式,他都~地模仿。 ●鹦鹉学舌yīng wǔ xué shé比喻模仿别人说话(含贬义):用国语模仿写欧化小说,大多是~|那些~的批评,早已听厌了 |~,只会死记,不会灵活运用 |他像是~,毫无自己的感情。 ●照葫芦画瓢zhào hú·lu huà piáo比喻照样模仿,缺乏创新:他不认识这些字,不知怎么写法,只好~。也说【依样画葫芦】。 ●照猫画虎zhào māo huà hǔ比喻照着不恰当的样子模仿,不仅无新意,连原样都不如:他完全是外行,只能~瞎折腾|他~地学着几句套话,很别扭。 模仿 模仿仿(仿像;仿模;摹仿) 拟(拟则;摸拟;棿拟;摹拟;摩拟;攀拟;准拟) 写(写放;宪写) 偩放 比(比况) 依傍(~之作) 像类 裁模 规模 规摹 法象 模敩 摹效 摹勒 陶铸 依模照样 另见:依据 式样 做法 学习 做事 动作 抄袭 ☚ 模仿 模仿人、物 ☛ 依样画葫芦依样葫芦yī yàng huà hú lúdraw a gourd according to the model—copy mechanically;imitate; mimic; play the sedulous ape 依样画葫芦yi yang hua hu ludraw a gourd according to the model—copy mechanically 依样画葫芦draw a gourd according to the model—mechanically copy 依样画葫芦yīyàng huà hú lú【解义】比喻单纯地照样子模仿而没有新意。也作“依样葫芦”、“照葫芦画瓢”。 依样画葫芦yī yáng huà hú lú照样仿效,毫无创造。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陶谷文翰为一时冠,人或荐之。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俗所谓画葫芦尔。’陶谷乃作诗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留用了一些后周的官员,陶谷便是其中之一。他被留在翰林院里供职,并未受到重用,心里很不平衡。 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 太祖听到这首满腹牢骚的诗后,对陶谷更加反感,决心再也不用他了。 后来,人们便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来比喻照着样子模仿,缺乏创造性。 依样画葫芦yī yàng huà hú lú依:按照。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照现成的样子模仿,没有创新。 依样画葫芦yī yànɡ huà hú lú【解义】 比喻单纯地照样子模仿而没有新意。 依样画葫芦yi yang hua hu lu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原样照搬,一味模仿。 RM1C【依样画葫芦】yī yàng huà hú lú照着真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毫无创新。依样:照着样子。 依样画葫芦yīyàng-huàhúlu见“照葫芦画瓢”。宋·魏泰《东轩笔录》卷1:“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耳,何宣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 依样画葫芦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指照着样子做。亦喻一味模仿,没有创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