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氏菊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氏菊谱》 花卉著作,一卷。北宋刘蒙撰。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徽宗崇宁三年(1104)游洛阳龙门时,观赏洛阳名菊,写成此书,分《谱序》、《说疑》、《定品》、《杂记》四项。《杂记》又分《叙遗》、《补意》、《拾遗》三篇。此书特点有二:一是论菊的美学价值,比欧、孔、刘、王牡丹、芍药谱谈及的花卉美学思想都深刻丰富。早在先秦,屈原已吟咏菊花,魏晋之交,钟会《菊花赋》提出菊有五美:花圆象天,色黄象地,早植晚登象君子之德,冒霜吐颖象劲直品格,花为神仙家食。后陶渊明爱菊,又使菊成为隐逸之花(见周敦颐《爱莲说》)。刘蒙发挥了前人上述思想,用儒家“比德”观点论菊,认为菊是“正人达士坚操笃行”的象征。他列举了菊与其他不同之处:“菊独以秋花悦茂于风霜摇落之时”;久服其花可轻身耐老,神仙家还说可成仙;根叶也可泡饮;“花色香态纤妙闲雅,可为丘壑燕静之娱”。二是详论了品评标准。根据“比德”美学思想,一反当时重“态”观点,提出“先色与香,而后态”。菊在秋天开黄花,有五行土、金相生相得之应,故黄色为第一;其次白花,是西方白气之所钟;紫者白之变,红者紫之变,皆次之。再者是香味浓郁者为上,因是君子内在美的外现。而后才是态:又以君子仪态之美为上,柔媚者次之。如龙脑具香与色,而态不足,“余独以龙脑为诸花之冠者,是故君子贵其质焉”。而“瓖异”、“艳媚”之花次之。其看法未必全当,但却是本书独具特色之处。此书的主要内容是评述诸名菊。述其名、香、色、态,评其审美风格,不同于其他花谱的是后者。如龙脑“标致高远,譬如大人君子,雍容雅淡”,非“妖冶妩媚”能比,故列第一;列新罗第二,也因“标韵高雅”;而杨妃列为三十二,是因虽“袅袅有态”,“实菊之柔媚为悦者也”。此菊谱说明,洛阳并非只重牡丹,也很重菊花,所评三十五种名菊,也是从全国各地集中到洛阳的。作者在《补意》中还特别强调了养花的发展变化,推陈出新,说“古之品未若今之富”,今之品又必不如后之富。如“牡丹之类,岁取其变以为新”,菊也如此,上记三十五品,只就当时所见而评。这足见当时养花技艺之高。这是我国第一本菊谱,也是一本观点鲜明、美学思想较深刻丰富的花卉美学著作。 刘氏菊谱一卷。宋刘蒙撰。刘蒙,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刘氏菊谱》大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谱叙,首论古代正人达士多吟咏菊之高洁; 次叙菊花之功用; 后叙作此谱之缘由。作者自称崇宁甲申(1104)九月为龙门之游,访刘元孙所居,见刘氏“萃诸菊而植”,“朝夕啸咏乎其侧”,相与订论,并“访其居之未尝有”,而作是谱。第二部分为说疑,主要是对古人所记菊品与当时多有不同提出质疑。第三部分为定品,主要论述菊花的品评办法,应该以花品的色、香、态为品评标准,指出龙脑为菊花诸品之冠。第四部分为菊品,主要列出名菊花龙脑以下三十五品,分叙各花品的产地、形、色、香,并加以品评。第五部分为杂记,分叙遗、补意、拾遗三篇。是书叙菊花产地、品种十分详尽,与史正志、范成大之谱偏于一隅大有不同。关于对菊品的栽种、灌溉、菊病涉及甚少。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