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佩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各种用途的玉 各种用途的玉佩带用的玉:琚 珩(葱~) 佩(佩玉;佩饰;佩瑱;佩环;玉佩;鸣佩)鸣玉 ☚ 各种颜色的玉 美玉 ☛ 佩饰 佩饰贵族及职官佩挂在腰间的珠玉、香囊、刀削、印绶等饰物。古代君子多喜佩玉。《礼记·玉藻》: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左征角,右宫羽。” 商周帝王贵族,所佩挂的称作“组佩”,由七件玉饰组成,悬垂于左右肋下。行走时,相互碰撞,发出激越动听的声响,既能昭示君子的高洁德行,又有避绝邪念的功用。“组佩”又叫作“大佩”,是冕服必备的饰物。单件的玉称作“小佩”,是一般性的装饰物。商周时代,人们有时也用绷紧的弓弦或柔软的韦 (皮绳) 为饰,目的是为了警戒自己。玉佩逐渐成为冕服及朝服所必备的饰物并形成一种制度。汉代遵循了周代的玉佩制度,同样用在冕服上。东汉末年玉佩制衰落,到魏晋时代又恢复。隋唐天子、百官的朝服弁服,宋代君臣的朝服,明代天子的皮弁服,百官的朝服,都按制使用玉佩作为装饰。绶是丝质的带子,作为装饰佩挂于革带之上,因其甚长,还要结成花样,戴于两侧及身后。从商周时代开始,冕服与朝服必要佩绶。自汉代开始,官员除此之外,在官衙或出行时必须随身携带印和印绶。所谓印绶也即系束官印的丝带。绶和印绶的质地、织法、颜色、长度按照品级官阶的不同,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佩玉和佩绶制是官服制度中的一种固定服制,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春秋战国时期,装有许多带钩的 “钩络带” 流行中原,带上常佩挂刀、剑、镜等物。魏晋南北朝之际,新的 “蹀躞革带” 又从少数民族传入, 带上多佩挂刀、 石、 契苾真、 哕厥、针筒、火石、算囊七种东西,称作“蹀躞七事”。唐代的文武官员服官服时,曾按制佩挂这七件东西为饰。唐宋两代,五品以上官员按照品级分别佩带金、银鱼袋。唐朝官员的鱼袋内盛鱼符,作为出入宫禁时的凭证。宋代的鱼袋则纯为装饰,具有区别等级的用途。清代的佩饰,是满族服饰的一大特色。男子腰带的前后挂满了各种饰物,包括盛小食品的荷包、扇套、小刀、火镰、眼镜盒、匙箸等。清代官员及宗室的腰带由丝织成,左右各有一环,用以佩挂饰物。女子的饰物悬挂于衣襟上,种类繁多,仅荷包就有鸡心、葫芦等多种名目,用以装香料、烟草、小零食一类的东西。荷包是清代最有特色的饰物,宫中专有制作荷包的制度,每逢岁末和四时八节,皇帝都要按例赏赐诸王大臣荷包,包括 “岁岁平安” 等具有吉祥意义的荷包。《红楼梦》 中贾宝玉的荷包式样就颇为可观。 夔 龙 佩 ☚ 十二章纹 佩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