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佞佛佞道费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佞佛佞道费用 佞佛佞道费用古代王朝或皇朝的特别财政消耗之一。佛教和道教在古代社会中拥有广大信徒,其教义和思维方式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之中,尤其是深入到社会基层人口的心理中,在许多方面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构成了社会向心力的根本要素之一。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皇朝统治者和其贵族阶层成为某些宗教方式的重要传播者,并使之成为政治社会中的一块特殊领地,授予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在某些皇朝中,由于皇帝和贵族们沉浸在佛道崇拜的气氛中,遂形成佞佛佞道的风习,在宫廷的财政支出中,这种风习常招致大量的特别支用。自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东汉末至三国时逐渐形成势力。魏晋时期达到极盛。各朝在建筑石窟、寺院、浮屠及佛像、举办佛会经场等方面的花销非常巨大。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 (515) 时,境内寺院建筑达到13700余所。孝明帝神龟元年 (518),洛阳城内就有寺院五百余所,“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 《魏书·释老志》),这些寺院中有许多是在皇帝支持下建成的。宣武帝在洛阳建造了瑶光寺尼房500余间和永明寺房千余间,住有中外僧尼3000余。并在瑶光寺中造有五级浮屠,高至50余丈,所费不赀。孝明帝在洛阳建永宁寺,寺中造有九级浮屠,高达100丈,上缀金铎120杖,金铭5400枚,殿中塑有丈八金像和小金像10余尊,另有绣珠像、织像等等宝物珍品。魏时在佞佛方面的巨大财政消耗,从上述事实中可窥一斑。南朝皇帝也多佞佛道,梁武帝时建康有佛寺近500余所,僧徒10余万人,梁武帝曾建同泰寺,在寺中多次举办救苦斋、四部无遮会,无碍会等活动,务极富丽华贵,不惜投入大批钱财。他又先后四次舍身至寺,臣下共敛钱4万万,三次赎他出寺。唐代诸帝也多佞崇佛道,唐懿宗时为迎取佛骨,“广造浮图、宝帐、香舆、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绮、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 ( 《资治通鉴》卷252),花费巨万。宋代佞道,宋真宗造作天书神异之事,四处封祀,臣下竟相附会,动辄减岁赋,进百官秩,赐予丰厚。建玉清昭应宫,费时7年,宫中房屋“凡三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宏丽。屋宇少不中程式,虽金碧己具,刘承珪必令毁而更造,有司莫敢较其费” ( 《宋史纪事本末》卷22)。宋徽宗政和年间,佞信道教神鬼的风习达至极盛,徽宗延用道士入宫,赐给房屋钱财,又大兴土木构建道宫。徽宗举办道会,听道士讲经,“自是每设大斋,费钱缗数万,谓之千道会” (《续资治通鉴》卷92)。道士又食俸禄“时道士有俸,每一斋施,动获数十万,每一观给田亦不下数百千顷” (同上)。元帝国佛道并崇,于此花费亦大。如元文宗时,兴和路修佛事,费钞达13500余锭,时 “佛事布施至广,与世祖时相比,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零三锭四十两,缯帛六万一千六百余疋,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锭” ( 《古今图书集成》卷247)。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 宫内行佛事,仅面就用去439500斤,油79000斤,酥21870斤,蜜27300斤,其它物料如香果蜡等品不计其数。明代诸朝佞道,所举行的道醮斋会,所建筑的道观宫阁等,也都得到朝廷的支持,所花的费用也很可观。 ☚ 祭祀费用 出巡费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