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货币先秦时期用作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中国货币有龟、贝、珠、玉、金、钱、刀、布等多种。从考古材料看,中国最早的可确定的货币主要是天然贝。商周时代墓葬中曾发现铜贝和银贝,但是否为当时实用货币,尚无定论。 中国金属铸币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黄河流域,并得以广泛流通。春秋战国的铜铸货币大致可分为布币、刀币、圜钱三大体系。 布币 又称“空首布”、“铲币”,形似带銎的铲状工具。春秋末年首先在周和晋两地开始流通。它是由商周时代的青铜农具镈、铲等演变而来。周流行的布币在河南省洛阳、宜阳、新安、孟津、伊川等地大量出土,多集中在洛阳周围百里之内。从形制上看,这一地区布币可分为大型平肩、小型平肩和小型斜肩3种,特大型和特小型的都很少见。布币面文不少与甲骨文极其相似。大型平肩布币绝大多数面文为1字,字的变化繁多,极少重复,前人多认为是地名;小型平肩布和斜肩布的面文均为地名,可考者有“王”、“东周”、“𨚓釿”、“厽(三)川釿”等10余个,与大型平肩布在文字性质和字体上均有较大差异;此外,“釿”作为布币的单位,亦不见于大型平肩布币上。在此3种布币中,大型平肩布币最为原始,小型平肩布币和斜肩布币孰先孰后,尚难确定,但可能均与布币减重有关。此两类布币战国时期仍在周地流通。在山西侯马、稷山一带多出土耸肩尖足布币,此类布币存世极少,可分为特型和大、中、小型4类,特型大布无面文,面背各有3道平行竖线,通长约15厘米,宽约6厘米。其他类布币多无面文,少数有面文者以1字居多,2字、5字、6字的罕见,多用作标记数字。6字布币中有“黄釿”字样的,可证此类布币也以釿为货币单位。从布币出土的地理位置来看,此类耸肩尖足状布币属于晋国的货币。 战国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布币铸量的日益增加,空首的布币渐失去存在意义,被平首的布币取代。平首布币因面文上常见“釿”字故被称为釿布。韩、赵、魏3国的货币皆沿用晋国的布币。魏国的布币以圆跨布(亦称“桥足布”)为特征,和周的空首布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此后,圆跨布又演变为平肩、方足、圆跨和圆肩、方足、圆跨两类。魏国布币面文常见 “安邑” 、“垣釿” 、“共” 、“梁” 等地名,字数也增多。其中带 “梁” 字面文的布币如“梁奇釿” 、“梁正币” 、“梁半币” 等,应是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所铸。魏国圆跨布又可分为“半釿” 、“一釿” 、“二釿” 3等,大小重量均有等次,据测定,一釿在12克~13克左右。赵国的布币以尖足布为重。尖足布系由晋国耸肩尖足的空首布演化而来,所见面文均为地名: 如“晋阳” 、“榆即(次)” 、“离石” 、“平陶(遥)”等。赵国布币有带釿字的,其形较小,同样大小的布币多附有“半”字。形体较大的,则不附“半”字 。赵国尖足布分两等,与魏国的圆跨布分3等不同。赵国的尖足布币在战国中晚期逐渐向圆首圆足布和三孔布演化,并在背面标明数字编号。三孔布的形状与圆首圆足布相同,唯首和两足各有一规整的圆孔,首部多有数字编号。三孔布分大小两等,大者背文为 “一两”,小者背文为 “十二朱(株)” 。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珍贵的,大多数标本都是孤品。韩国的布币已知的均为小型方足布。这是战国晚期三晋地区通行的货币形式,铸造量很大,铸造地点也很多,最常见的是 “安阳” 、“平阴” 两种,少见的有 “平贝” 、 “土贝” 、 “北箕” 、 “”等。这表明,在战国晚期,布币在中原地区逐渐走向统一。 刀币 形似长柄小刀状,是由实用的尖首刀演变而来。刀币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流行于黄河下游的齐国和北方的燕、中山、匈奴等国。齐国的刀币,俗称 “齐刀” ,以厚大精美著称,面文书体流畅华美,对其他地区的刀币有很大的影响。齐刀以化(货)为单位,均标识有地点,刀身外轮高于柄部的有节墨之法化、节墨法化,安阳之法化,齐之法化等。刀身与柄部外轮齐平的有齐建邦长法化、齐法化等。除齐法化外,其余5种均少见。 齐国铸行时间最早的法定刀币为节墨之法化。此类刀币形体重大,铸造精美,面文作 “节墨之法化” ,背文作 “开邦”或 “安邦” ,重量多在50克左右。另有安阳之法化,大致与其同时或稍晚。稍晚的还有齐之法化(亦称 “四字刀” ),铸行时间可上溯到春秋战国之交或齐桓公在位时。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统一币制 铸行 “齐法化” 。齐法化重约45克,较齐之法化略减轻,在黄河下游得以广泛流通。与齐法化年代接近的,还有齐建邦张法化和齐之化,但远不如齐法化精美。齐刀到晚期,由精美向粗陋、由繁向简演化。 赵国亦流通少量刀币,形小而直刀,故有“直刀” 之称,面文有 “甘丹(邯郸)” 、“蔺” 、“柏人” 、“晋半” 、“晋化” 等,可能是赵国为与使用刀币的国家进行贸易而专门铸行的。 圜钱 外呈圆状,中有圆孔或方孔。多认为是由纺轮或玉璧演化而来。圜钱主要流通于秦国。战国前期,秦国圜钱与布帛并行,以“两” 、“株” 为单位,不记地名,主要有圆孔无廓的 “半睘” 、“珠重一两十二” 和方孔无廓的 “珠重一两十三”、“半两” 钱等。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 “初行钱” ,统一秦国的铸币权,取消了圆孔无廓钱,定半两钱为秦国法定货币。定制后的秦半两一般被称为“战国秦半两”,方孔无廓状,体大厚重,背平无文,面文篆书 “半两”,分列方孔两侧,钱文高挺,字体狭长,直径约3厘米,重约4克。另外,在秦国及其附近地区发现有少量 “两甾” 钱,两甾重十二株,合半两,与半两钱相当。 圜钱在魏、周、赵、齐等地也有少量流通。魏国的圜钱圆孔无廓,面文有 “垣” 、“共” 、“襄阴” 等,周王都的圜钱,稍早出现的是“安臧” 圜钱,形制近似于魏。稍晚出现的有 “西周” 、“东周” 圜钱,圆孔有廓,直径约2.5厘米,铸造精美。赵国圜钱仅 “蔺” 、“离石” 两种,圆孔有廓,形状较周圜钱稍大。齐国在战国后期亦出现方孔圜钱,有益六货、益四货、益二货、益货等4种。 圜钱在铸造,流通,贮藏方面较布币、刀币具有优点,秦统一中国后,法定为全国通用货币,成为汉代及后世铜钱的滥觞。 战国时期,黄河流域之外的其他诸国铸币对黄河流域也有一定的影响。楚国是惟一以铜贝和金版作为主币流通的国家,它的铜贝和金版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均有少量发现。燕国的主币明刀亦在黄河流域及相邻地区流通,在赵、魏北部地区常发现有燕国的明刀和赵、魏的布币埋藏在一起的现象。流入黄河流域的明刀主要是磬折刀,粗糙轻薄,铸行时间较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