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先秦逻辑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先秦逻辑思想 003 先秦逻辑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逻辑思想的萌发和创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名法家创始人邓析,首先提出“形名之辩”和“两可之说”的名辩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正名”的问题和“举一反三”的类推的原则。墨子第一个提出 “辩”的概念和 “类”、“故”等十分重要的逻辑范畴。他们的逻辑思想为中国逻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后有名家惠施曾在《历物十事》中,阐述了名实关系并把逻辑论辩应用到认识自然事物方面去,从而扩展了古代辩论领域。名家公孙龙提出了著名的“白马非马”的这一逻辑命题,实质是为了说明属种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也阐述了名的确定性和正名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不少的启发性,但有的命题不免流于诡辩。后期墨家总结了前人的思维逻辑经验,通过集体智慧,编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逻辑著作—— 《墨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逻辑问题。在这部著作中,首先提出了关于“辩”的一般理论;其次提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的三种思维形式;还初步总结了或、假、效、侔、援、辟、推等具有演绎和归纳性质的论式和“止”的反驳形式。最后也提出了“辩”的逻辑规律和可能发生的逻辑错误。荀子继“墨经”之后,写出了《正名》篇的逻辑著作,相当全面地论述了逻辑的基本思维形式:名、辞、说、辩和逻辑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荀子特别在名的方面在历史上有较大的贡献,他揭露了名的本质;唯物主义地解释了名实关系并分析了名的形成的原因; 阐述了制名的一系列原则和破斥“三惑”的方法。法家韩非提出了“矛盾之说”,比较巧妙地表述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尖锐指出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韩非的内外《储说》6篇的33则论式是我国古代连珠体的滥觞。《吕氏春秋》在逻辑上主要贡献首先是把言、意、实、行四者联系起来讨论,扩展了讨论范围。其次提出了“类固不必可推知”的重要命题,强调要深入考察各个具体事物内部联系,以提高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吕氏春秋》保存了先秦许多宝贵的逻辑史料。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社会大变革,出现了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古代名辩的逻辑思想就是在这样条件下产生的,它总结论辩的正反经验教训,形成了以名、辞、说、辩各种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中国逻辑学——名辩学。 ☚ 中国逻辑发展沿革 汉魏隋唐的逻辑思想 ☛ 先秦逻辑思想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辩中形成的逻辑思想。包括形式逻辑和朴素的辩证逻辑的探讨。有着较完整理论的是惠施、公孙龙、墨子、后期墨家、韩非子和荀子。其中,公孙龙与荀子关于名词与概念的分析比较详细;韩非子对完善逻辑规律的理论有重大贡献;后期墨家则全面总结了儒、名、墨三家的合理的逻辑思想,对概念、判断、推理与证明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立了中国古代逻辑的系统理论和科学体系。 先秦逻辑思想pre-Qin logical ideolog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