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之际流通的铜铸币。 主要指刀、布、环钱和蚁鼻钱。 刀币由实用的刀演变而来,由齐、燕、赵等国铸造,形状及大、小不同,币面多铸有文字。 布币由农具铲演变而成,有空首、尖足、方足、平首等形制,在周、郑、晋、卫、宋等中原列国流通。 空首布重约30克上下,至战国年间,布首逐渐变平,钱型变小,形状已脱离原来的铲形,被称为平首布。 到战国末年,南方的楚国也铸有布币。 环钱呈圆形,中有圆孔,部分有内外边缘鲜明的轮廓。 环钱的圆孔后期发展为方孔,当绳索贯穿时,便于携带和点数。 在战国时期,环钱流通虽然不如刀、布广泛,但它承上启下,开创了后代的铜铸币模式。 楚国还铸有类似铜贝椭圆形的“鬼脸钱”或“蚁鼻钱”。 无论是刀、布、环钱,还是“蚁鼻钱”,大小重量都不一致,反映了早期货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