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性眩晕
本症又称姿势性眩晕,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头位诱发的眩晕感觉。它常见于各种前庭系周围性、中枢性与全身性疾病。迷路炎、迷路积水、椭圆囊病变、内耳手术后、前庭神经(元)炎、颅脑外伤、颞骨骨折、病毒性局限性脑干脑炎、听神经瘤或其他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椎动脉供血障碍以及某些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本症。
位置性眩晕的产生机理各有不同,可能是
❶一侧前庭功能受损,代偿不全。
❷耳石器和半规管壶腹嵴间的抑制作用消失或削弱。
❸肿瘤压迫脑干。
❹小脑对前庭核的制约作用遭破坏,使一侧前庭核兴奋性增高。
❺某种头位使椎动脉扭曲,影响基底动脉血运。
❻退变的耳石沙碎屑沉积于后半规管壶腹嵴,致头位改变时两侧重力所引起的刺激不对称(Schuknecht,1969),则产生所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眼震。
临床上位置性眩晕常伴位置性眼震。但位置性眼震并不均有眩晕,位置性眩晕也不都有眼震。对伴眼震者,下述检查法有助于区别其为周围性或中枢性: 仰卧,头平或后垂,分别扭转头位,使右耳或左耳向下。在每一头位上分别观察30秒,以确定有无眼震及其性质。若眼震的出现有潜伏期(2~5秒),持续时间短(少于30秒),常限于一种头位,方向固定,反复检查后减弱或不出现(即疲劳型)者,则属周围性。若眼震的出现无潜伏期,持续长,眼震方向不固定,为不疲劳型者,则属中枢性。良性阵发性眩晕属周围性,可自愈,故称良性。但位置性眩晕的中枢性和周围性并无截然区别。上述检查结果必须结合病史、全身状况,包括神经、心血管系及听功能情况全面分析,才更有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