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伯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伯驾1804~1888Parker,Peter美国教士。曾任美国驻华公使,受林则徐通过广州行商伍浩官(伍秉鉴)的委托,将瓦泰尔《国际法》一书的若干段落译成中文,称为《滑达尔各国律例》,载于魏源《海国图志》第83卷中。 伯驾1804—1888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外交官。生于马萨诸塞州。道光十一年(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又在该校读完医学和神学课程。道光十四年(1834年)来中国传教。次年在广州设眼科医院。光绪十八年(1838年)又在澳门开设医院。光绪二十四年(1844年)协助美国专使顾盛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咸丰五年(1855年)任美国驻华公使。次年,正当英、法策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主张侵占中国台湾,并与英、法各国联合提出“修约”要求,扩大侵略活动。咸丰七年(1857年)回国。光绪五年(1879年),在美国任中国医药布道会会长。 伯驾 伯驾1804~1889Peter Parker美国传教士,外交官。出生于马萨诸塞州。1830年考入耶鲁大学,因成绩优异,直接插入四年级,翌年毕业。因有志于海外传教,复入耶鲁大学神学院,接受神学和医学训练,183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被任命为牧师,来华行医、传教。是年10月23日到澳门,26日抵广州,旋赴新加坡,一边行医,一边补习中文。1835年9月回到广州,11月4日在新豆栏街广州十三行行商伍怡和的丰泰行3号开设新豆栏医局 (又称博济医院),为人治疗眼病等多种疾病,成为来华借医传教的第一个教士。为解决医生来源和医疗经费问题,1838年2月21 日,与郭雷枢等人在广州成立中华医药传道会,展开募捐,并自任副会长。同年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院,同时进行传教工作。1839年曾在广州为林则徐治病。1840年7月,致信负责禁烟事务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建议中国接受英国所提的一些要求,避免战争。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后,医局被迫停开,他返回纽约,向美国政府汇报有关中国局势问题。1841年3月,与韦斯特小姐结婚。随后,受美国政府派遣,赴英国、法国,了解各国对中国战事的看法。1842年11月再回广州,重开医局。1844年2月20日,以顾盛为首的美国使团抵达澳门,被聘为中文秘书,协助顾盛胁迫清两广总督耆英签订 《中美望厦条约》。1855年升任美国驻华全权委员,后任美国驻华公使。1857年初,与英国驻华公使宝灵、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在澳门炮制三国公使一致同意的备忘录,向清廷要求扩大外国人在广州的居住及经商地区,准许外国人进入广州。还曾请美国在华海军司令阿姆斯特朗到澳门,策划占领台湾问题。是年回国。1889年1月10日在华盛顿去世。 ☚ 米那 利玛窦 ☛ 伯驾1804—1888Peter Parker彼得·伯克(伯驾)。传教士、外交官。生于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Framingham)。1831年毕业于耶鲁学院,后在纽黑文继续学习医学和神学,1834年获硕士学位,在费城被委任为长老会牧师,并被“美国对外传教委员会”派往中国行医传教。1835年秋在广州开办眼科医院。1837年陪莫里森远征队赴日本。1838年2月组织“中国医道传教会”,同年又赴澳门开设医院。1840年返美。1842年再次赴华,在广东行医。1844年参与中美《望厦条约》签订的谈判,开始身兼外交使命。1845年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馆头等参赞,后任美国驻华专员和公使(1855—1857)。去职后返美,加入“美国福音派联盟”。1879年后担任中国医学传教会驻美会长。 伯驾1804 —1888Peter Parker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兼外交官。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834年10月被任命为牧师,来华行医、传教。1835年11月在广州设立眼科医院。1838年2月, “中华医药传教会”在广州成立,任副会长。同年又在澳门开设医院。1844年协助美国专使顾盛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1855—1857年任美国驻华公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他与英、法、俄各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扩大侵略活动,又主张美国出兵侵占中国台湾。1857年8月回国后,在美国任《中国医务传教会》会长。他是美国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代表人物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