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白渠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白渠歌》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 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水流灶下,鱼跳入釜。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班固《汉书·沟洫志》

郑白渠是郑国渠和白渠的合称。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为秦国设计兴修了一条郑国渠,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渠基础上又凿建一条白渠,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书·沟洫志》)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于是,广大的农民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唱出了这首颂扬高效益水利工程的歌谣。

诗歌以叙事为主,可分作四个层次。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是第一层,交代了白渠工程的修凿地点。 “田”作动词,种田。 “池阳”和“谷口”是白渠开凿的起点,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举臿(cha,铁锨)为云,决渠(放水)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锅)。”为第二层,写工程浩大,民工众多;渠成放水时,水花飞扬,水流四注。场面宏伟,气氛热烈。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一层叙写水渠的综合效用。泾水源于甘肃,流至陕西高陵县入渭水。它的含泥量很大,因此水可灌溉泥可肥田,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由此可见这条水渠设计的科学合理。

结尾“衣食京师(长安),亿万之口。”用概括的语调,高度赞扬了这条水渠造福于民的巨大经济效益,京城一带亿万人民的生活都有赖于它的滋养。

民歌中这类题材的作品较少,本诗真实地描叙了西汉初期自然改造的巨大成就,显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因而具有着可贵的历史意义。而“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跳入釜(《汉书》缺此两句,据荀悦《汉纪》补)”四句诗,则以其比喻的生动、形象的鲜明、描绘的新颖,体现了民歌作者丰富的艺术构想能力。


《郑白渠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郑白渠歌》

郑白渠歌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歌谣见于《汉书·沟洫志》及《汉纪》,是一首歌颂水利的民歌。象这样直接写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的诗,在乐府民歌中是绝无仅有的。《汉书·沟洫志》说,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由于大中大夫白公的建议,穿郑国渠,引泾水, “首起谷口,尾入栎阳”。灌溉农田4500余顷,人民非常欢迎,编了这首歌谣。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池阳,县名,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谷口,地名,当泾水出山之处。这开首两句,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写出了田亩的所在。而这广袤的农田,正是著名的郑国渠及白公渠流经的地域。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指的是战国时代韩国派遣水工郑国说服秦国,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开凿一渠,分泾水东流入洛水。汉武帝时,白公又开一渠,引泾水分注泾阳、三原、临潼诸县。接下来,歌颂开渠致水的伟大壮举: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不但生动地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而且巧妙地把渠水比作甘霖,盛赞人定胜天,改造大自然的伟力。 “水流灶下,鱼跃入釜”两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示出渠水流过人家,鱼儿欢蹦乱跳,劳动带来幸福欢乐的喜人景象,着眼于在生活上给人们带来的诸多方便。以下四句,则是写在生产上渠水带来的实际效益: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通过比喻夸张,表现了河中淤泥之多。有了这汤汤流水与肥沃淤泥,便可以“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粪,在此即是用淤泥肥田的意思。诗的最后两句“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总括出郑白渠水造福于关中平原的广大黎民百姓,是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热情颂歌。

这首汉代歌谣采用四字句, “劳者歌其事”, “缘事而发”,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它以叙事见长,在这点上又有别于《诗经》,体现了诗歌的创新与发展。它用人民群众自己朴实无华的生动口语,讴歌了自身的劳动创造,字里行间荡漾着欢快的节奏,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战斗激情,直到今天,我们读来仍倍感亲切,倍受感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