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会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商店旅舍部 > 旅舍 > 會館
會館  huìguǎn

旅居異地的同鄉人共同設立的館舍。其宗旨爲聯絡鄉誼,並救濟同鄉。亦指同業者公共集會的館舍或招待所。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嵇山會館唐大士像》:“嘗考會館設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間……用建會館,士紳是主。凡出入都門者,籍有稽,游有業,困有歸也。”

会馆huì guǎn

旧时秤戥业谓十四两的秤。《切口·秤戥业》:“会馆: 十四两四钱称 (秤) 也”。

会馆

会馆

亦称公所。明清时期在京城及其他城市中所设同乡、同行聚会寄寓之所。大多由外籍官僚士绅及工商行帮所组织,以县、府、省等为设立单位,并以其县名、府名、省名等称之。一般不收留非同乡者。会馆建筑布局一般是前为戏楼、中为客厅、后为正厅,于正房方向的东南角建魁星楼,奉祀文昌帝。

☚ 商馆   历代都城 ☛

会馆

会馆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中的一种公共性建筑。会馆是为同乡联络聚会的场所,多建于首都、省会或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城市。会馆的兴起约在唐宋时代。会馆是具有会场、戏楼、宴饮厅、办公和居住等功能的建筑群。会馆分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两种。同乡会馆建筑形式与大型住宅相似,有的即以住宅改成,会馆内设有供奉乡贤的祠堂和同乡宴饮之处,其余房屋供同乡借居,大会馆还设有戏楼。行业会馆总体布置亦与住宅近似,多供有本行业祖师或神祇,并设有戏楼。会馆建筑相当考究,常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

☚ 堂   舍馆 ☛

会馆

中国旧时大城市中寓居外地同乡的馆舍。明初出现于北京,原是各省在京官员、商人为本乡进京会试的举子而设。后各大都市均设立,为外来同乡提供旅居方便,联络同乡感情,保护行帮利益,成为手工业者或商人的同乡同行性团体机构。

会馆

会馆

民间地域性或行业公会设置的公堂公所。遍及全省各地。过去各地域在外地的人多有组织,并设有会馆。以湘潭为例,清时便有35所之多。按籍贯组成的有江西会馆万寿宫,北五省会馆关圣殿,湖北会馆禹王宫,福建会馆建福寺、天后宫,广东会馆岭南馆,江苏会馆金庭会馆,广西会馆水来寺,安徽会馆凤竹庵、海阳庵; 郴州会馆寿福殿,衡州会馆南岳宫、长衡宫等。行业公会的会馆如药业公会的药王殿,南货业公会的立中堂,染织业公会的五美堂,钱业公会的宝源堂,粮食业公会的五谷殿,屠宰业公会的三圣殿,缝纫业公会的轩辕殿,靴鞋业公会的孙祖(孙膑)殿,建筑业、木工、石工的公会鲁班殿,铁匠业公会的老君殿等。地域会馆里供奉当地的先贤或有影响的神人,行业会馆里供奉行业祖师。每年定期集会,商议行规,调解会内纠纷等,并推选负责人掌管会务,负责人均为兼职。地域性会馆因新中国建立后主张“五湖四海皆一家”,便早已消亡; 行业会馆亦不存在,但有一些经过登记的行业协会。

☚ 吃轮供   合拢饭 ☛
会馆

会馆

亦称“公所”。明代后期至近代城镇中以外省、外府、外州、外县等地区命名的同乡会性质的组织。由在同一城镇中的同乡人组成的团体,汉代已有。“会馆”的名称出现于明嘉靖 (1522—1566) 年间。会馆的主要成员,在京城为官宦,在商业城镇为商人和手工业者。商人在多数会馆中占优势。在会馆中,可以联络同乡,互通行情,讲求商术,统一价格,避免竞争,从而具有行会性质。会馆勃兴于清康熙 (1662—1722) 至乾隆 (1736—1795) 期间,嘉庆 (1796—1820) 以后逐渐为公所、公会、商会所代替。(参见“公所”、“商人行会”)

☚ 商人行会   公卖 ☛

会馆hui guan

provincial guild

会馆

亦称“公所”。“会馆”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明代,一般是以省、府、县为单位组成的,也有相邻的地区合组的(如广肇会馆就是由广州和肇庆合组的)。在京师的会馆多为外地官僚士绅所组织;在商业城市的大都为外地工商行帮机构。近代还有同乡会馆(后称同乡会)、同业会馆(后改称“同业公会”)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