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潘天寿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 潘天寿
潘天寿
潘天寿 浙江宁海人。字大颐,号寿者。幼习字画。1915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绘画,向经亨颐学书法、篆刻。1923年得教于名家吴昌硕。同年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画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校执教,并从事绘画创作。1932年参与组织国画研究会白社。1944年在重庆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7年被排挤下台,专任国画系主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章法奇特、笔墨浑厚、淋漓豪放的独特风格。建国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71年9月5日在杭州逝世。作有《铁石帆运图》、《长春》等巨幅作品,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讲义》等,编有《潘天寿美术文集》。 潘天寿1898—1971现代书画家、艺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家境清寒,自幼好学,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石涛)等人,近得吴昌硕指授。1929年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艺术造诣精深。解放后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听天阁画谈随笔》等。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认为文艺工作者是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如果“一味清高风雅,风花雪月,富贵利达,美人芳草,但求个人情趣之畅快一时,不但背时,实有违反人类创造艺术之本旨”,必须向人民提供思想健康的艺术,以便激励他们。(二)强调画品与人品的一致性。说“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三)主张死名利之心,活学术之心。因为,“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长矣。画事,学术也,用心活,画亦活矣。”(《听天阁画谈随笔》第2—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指出名利心有害于人性和艺术的正常发展。 潘天寿现代书画家。1897年3月14日生,1971年9月5日去世。浙江省宁波人。擅诗书画印,山水、花鸟、人物兼长。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近现代四大家”。1915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1923年上海美专任教。1928年任国立艺术院教授。1944年任国立艺术院校长。1948年辞职。1958年荣任苏联莫斯科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1955~1965年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6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48年作《读经僧图》(68cm×136cm)、作《松鹰图》(148.8cm×47cm)。1960年作《黄山松图》轴(117cm×153cm)。1963年作《雁荡山花图》(121cm×122cm)、作《小龙湫一角图》轴(108cm×108cm)。 潘天寿 479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号阿寿,晚号雷婆头峰寿者。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宁海人。幼喜画,性耿直,曾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为该校教席,1949年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擅写意花鸟及山水,兼工书法、诗词、篆刻及绘画史论。集青籐、八大、石涛、吴昌硕诸家之善,独辟蹊径,自成一体。主张“有常必有变”,“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曾云: “自古画师无秘本,得来各自有千秋”。作品多取材鹰、松、八哥、梅竹、蔬果、山间野草杂花等。虽平凡之物,然落笔生机盎然。常融冶花鸟、山水于一幅,开拓了山水、花鸟之境界。构图着眼奇处,敢于造险、破险,“以虚写实、知白守黑”,笔墨泼辣劲健、气势雄壮,故能“无往不复,无垂不缩”而力透纸背。且具金石味。色彩淡雅清新、格调高华。兼画人物,又长于“指画”。书法从钟、颜入手,后学秦汉、魏晋碑文,参以卜文猎碣,尤喜明末黄道周的峭厉方劲,而变化笔法,创出自家风貌。存世作品甚多,如《雁荡山花图》、《雨后千山铁铸成》等。印有《潘天寿画册》行世。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 徐悲鸿 张大千 ☛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画家、教育家。一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曾用阿寿、懒道人等别号。浙江宁海人。精于写意花鸟、山水,擅长指画,对于书法、印章、画史、诗词等也都有精深的研究。著述宏富。幼时家境贫寒,天性喜画,仅以《芥子园画谱》为启蒙基础。19岁时考取杭州第一师范,受教于经亭颐和李叔同,艺术大有长进。27岁到上海,执教于上海美专和新华美专,并讲授“中国绘画史”,常请益于吴昌硕。1928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即转杭州任教,兼职上海美专。抗日战争时期任杭州艺专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不白之冤,含愤去世。潘天寿的艺术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气魄宏阔,笔墨恣肆,特别讲究立意和构图,每作一画必反复推敲,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指画亦有相当高的造诣(见彩色图版)。 ☚ 刘海粟 卫天霖 ☛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Pantian shou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天授,字大颐,晚年自称“寿者”、“雷婆头峰寿者”、“阿寿”。1897年3月14日生于浙江宁海北乡冠庄村,幼年即酷爱绘画,勤奋好学。1915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在校期间,他向长于西画的李叔同学习素描,向经亨颐请教书法、篆刻等,在诗、书、画、印诸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同时,他还参加了研究书法、篆刻的“乐石社”、“寄社”等,暇时去裱画店观赏古今名家字画,经常进行书画创作,对书画的笔墨技法、气韵品格等都有了相当的理解。1923年,潘天寿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执教之外,他悉心研究青藤、白阳、石涛、八大山人诸家,艺事益进;同时,他还受到吴昌硕的指点,二人过从甚密,谈诗论画,使他获益匪浅。同年秋,潘天寿任教于上海美专国画系,讲授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课程,并著《中国绘画史》一书。1928年,西湖艺术院成立,潘天寿受林风眠之聘,任国画主任教授,并在上海美专等校兼职。1929年,潘天寿赴日考察美术教育。1932年,他与吴兼之、张振铎、张书旂等人组织“白社”,定期举办画展,并出版《白社画集》,力求以石涛和扬州八怪的精神发展民族绘画;但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其以美育振兴民族精神的理想收效甚微。抗日战争期间,他随杭州艺专流亡碾转,坚持艺术教育。建国后,潘天寿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在进一步完善美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潘天寿擅长写意花鸟,山水也很精工,偶作人物,亦长于指画。他广收博采,在深入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另辟蹊径。作品风格雄浑奇绝。潘天寿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底,笔法寓豪放于含蓄古朴之中;枯湿浓淡墨色中均见笔力,元气淋漓,苍茫厚重。作品设色古艳清雅;在画面布局中,他善于“造险”,又善于“破险”,以“险”求气势,突出了结构之美感。在《雁荡山花》一画中,作者选取荒寂山景一角,以大块山石主宰画面,山石画法的简括、豪放与山花绚丽古雅的色彩相映成趣;尤其是石上的青蛙神气生动,与山石之静互相映照,情趣生动。画面清新俊逸,山石和傲放的山花反映出作者倔强的性格和豁达超逸的情怀。此外,还有《雨后千山铁铸成》、《兰石图》等作品。除绘画创作外,潘天寿对书法、诗词、篆刻、画史、画论均有精湛的研究和著述。他的著述有《听天阁诗存》、《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谈艺录》及多种版本的《潘天寿画集》。 雁荡山花 潘天寿 ☚ 刘海粟 丰子恺 ☛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画家、教育家。一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曾用阿寿、懒道人等别号。浙江宁海人。精于写意花鸟、山水,擅长指画,对于书法、印章、画史、诗词等也都有精深的研究。著述宏富。幼时家境贫寒,天性喜画,仅以《芥子园画谱》为启蒙基础 。19岁时考取杭州第一师范,受教于经亭颐和李叔同,艺术大有长进。27岁到上海,执教于上海美专和新华美专,并讲授“中国绘画史”,常请益于吴昌硕。1928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创办,即转杭州任教,兼职上海美专。抗日战争时期任杭州艺专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不白之冤,含愤去世。潘天寿的艺术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气魄宏阔,笔墨恣肆,特别讲究立意和构图,每作一画必反复推敲,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指画亦有相当高的造诣。 ☚ 徐悲鸿 刘海粟 ☛ 潘天寿 潘天寿潘天寿 (1898—1971),原名天授、更名天寿,号阿寿,别号寿者、懒道人。浙江宁波人。幼喜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任教席。得与吴昌硕、黄宾虹、王震等交游。建国后,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等。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人,近受昌硕影响; 作画主张 “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渊博之学识,广阔深入生活,然后能有所成就”。其画破常规,创新格,布局敢于造险、破险,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单纯,气势雄宏。书法从钟繇、颜真卿、史孝山入手,后学秦汉、魏晋碑文,参以卜文猎碣。画中题识,疏斜跌启,有黄石斋 (道周) 风。善诗,能治印。亦画人物,并长于手指画。主要作品: 《雁荡山花图》、《百丈岩古松图》、《雨后千山铁铸成图》、《红莲图》 等。著有 《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治印谈丛》、《无谓斋谈屑》、《听天阁画谈随笔》 等。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潘天寿书画集》(上、下)。 ☚ 丰子恺 卫天霖 ☛ 潘天寿 潘天寿潘天寿(1898—1971),原名天授、更名天寿,号阿寿,别号寿者、懒道人。浙江宁波人。幼喜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任教席。得与吴昌硕、黄宾虹、王震等交游。建国后,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等。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人,近受昌硕影响;作画主张“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渊博之学识,广阔深入生活,然后能有所成就”。其画破常规,创新格,布局敢于造险、破险,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单纯,气势雄宏。书法从钟繇、颜真卿、史孝山入手,后学秦汉,魏晋碑文,参以卜文猎碣。画中题识,疏斜跌启,有黄石斋(道周)风。善诗,能治印。亦画人物,并长于手指画。主要作品: 《雁荡山花图》、《百丈岩古松图》、《雨后千山铁铸成图》、《红莲图》等。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治印谈丛》、《无谓斋谈屑》、《听天阁画谈随笔》等。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潘天寿书画集》(上、下)。 ☚ 丰子恺 卫天霖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