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伏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伏笔fúbǐ

文章中为后面内容所作的暗示、铺垫等。

伏笔

伏笔

作品在必要处设伏的用笔技法。参见“预伏”条。

☚ 起笔   顿笔 ☛
技法

技法

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作文的技巧和特色:笔(笔法;笔调;手笔)
作文和绘画的一种技法:顿折 顿挫转折
诗文写作中若隐名现、掩映不露的手法:匣剑帷灯
抓住题中要害:探骊得珠
从主要地方着笔:大处着墨
前后一呼一应:呼应 照应 相应(首尾相应) 映照(前后映照) 前呼后应
 关联照应:关合
对素材进行想象:虚构
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点眼 画龙点睛
为后段文章作暗示:伏笔 伏线 起本
其他技法:白描 伏线 复线 曲笔 悬念 线索 渲染 比喻 讽喻 拟人 拟物 含蓄 波澜 穿插 押韵 谐韵 对比 对仗 对偶 相俪 递进 迭进 谐比 排比 比次 寄托 寓意
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文无加点 文不加点 文无点易
写作技法高超神妙,巧夺天工:化工肖物
技法非常奇妙:神至之笔
文章笔法的变化:阖辟
文章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 一律千篇
套用前人章法:寻章摘句
(技巧和方法:技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技法   措词 ☛
伏笔

伏笔fubi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某种提示或暗示,由于当时有某种原因,暂且不需详说或不能详说,或有意不加详说,而只简单地作一个交代,为以后情节作铺垫,以求前后呼应的创作手法。即平时所说“前有交代,后有着落”,这“交代”便是伏笔。在戏剧创作中,伏笔又称伏线。
运用伏笔,是为了造成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是解决情节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内在关系的手段。
埋设伏笔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确定在什么地方埋伏什么内容,不能随意乱设埋伏。要做到恰当、合理、必要而且有效,只有这样,后边的照应才有意义。另外,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果呼而不应,则会造成内容的残缺和结构的脱落散乱,也说明了作者行文运笔的盲目性。

☚ 分叙·合叙   预蓄 ☛
伏笔

伏笔

又称“伏脉”、“伏线”。指行文时预先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者事件作出某些提示、暗示,使后来人物性格或事件的发展合情合理,全文也前后呼应,脉胳贯通。林纾《春觉斋论文·用伏笔》:“行文有伏笔,即伏脉,猝观之实不见有形迹,故吕东莱(祖谦)论文,谓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文章前有伏,后必有应,先埋伏,后有着落,来龙去脉便十分清楚,能给读者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伏笔用得好,不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也可以增强作品的连贯性和整体感。林纾所引南宋吕祖谦语是,“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盖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也”(见《古文关键》)。伏笔有明伏、暗伏之分。《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是伏笔,后写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是应笔,这是明伏。写荆轲好读书击剑,“以(剑)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与盖聂论剑,盖又认为他说得有不对头的地方,这些皆为后来荆轲刺秦王失败作了暗伏。伏笔有助于文章结构严谨,前文留下伏笔、悬念、藏头、疑惑等,能引人入胜,在文章中段或结尾时点明、释惑、醒悟、接应,就能收到无意为佳之效果。伏笔不能太隐晦,也不能处处求显,所谓“东云出鳞,西云露爪”,点到为止即可,须给读者留一些联想、省思、回味的余地。林纾《春觉斋论文·用伏笔》还说用伏笔,“是阳断而阴联,不是伏下此一处,便抛却去经营彼处”。伏笔须显示结构、内容上的意义,伏而不应,首尾则缺乏连续。

☚ 收笔   补叙 ☛

伏笔

foreshadowing;hint foreshadowing anticipatory remark

伏笔

hint foreshadowing later developments in a story,essay,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