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伊斯兰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伊斯兰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又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 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创立。为一神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信徒称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610年,穆罕默德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神教思想影响,在麦加城开始传教,要求教徒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宣传信徒不分部落,都是兄弟。伊斯兰教崇拜来世,信仰灵魂不灭,规定信徒要力行五功(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为争取群众支持,主张限制高利贷,赈济贫民,但却保护私有财产;鼓励释放奴隶,但承认奴隶制;赞扬为真主而牺牲,鼓励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宣传凡信仰真主、履行五功及为“圣战”而牺牲者,来世进天堂,否则要下“火狱”。最高经典为《古兰经》。以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纪元的开始,以麦加城克而白古庙为朝圣之地。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后来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主要有逊尼派、什叶派和哈瓦利吉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7世纪中期传入中国,曾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中传布。中国穆斯林多为逊尼派。 伊斯兰教yīsīlánjiào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也称之清真教、回教。 伊斯兰教yī sī lán jiào〈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七世纪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信奉安拉,以《古兰经》为经典。我国也说清真教,回教。 伊斯兰教yī sī lán jiào世界主要宗教之一。〖阿拉伯〗 Islam。1928年余家菊等编《中国教育辞典》“回教”条:“其徒自称伊斯兰(Islam)教。伊斯兰者,敬畏神意,纯洁无垢之谓也。因其以纯洁为不二真理,故又曰清真教。”◇清真教、回教、回回教、马哈墨回教、马哈墨教、马哈默之教、麻哈密教、马贺墨顿教、马伙墨顿教、马伙没教、摩诃末教、穆罕默德教、天方教。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伊斯蘭教派教職(附) >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yīsīlánjiào 阿拉伯語Islam的音譯。原意爲“和平”,亦含有“安寧”和“順從”之意。後成爲穆罕默德傳播的宗教專稱,在《古蘭經》中確立。其基本教義以信仰安拉爲宇宙“獨一無偶”、“至高無上”之主宰,嚴格要求穆斯林順從安拉意志。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最後的先知。“順主尊聖”是伊斯蘭教信仰之核心。《古蘭經》是伊斯蘭教之根本法典、立法和思想學說的依據。穆罕默德生前言行,被奉爲“聖訓”,作爲穆斯林道德規範之準則。伊斯蘭教由來華貿易的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而傳入我國。傳入我國之時間,有隋代開皇傳入說、唐代武德中傳入說、唐貞觀二年傳入說、唐貞觀六年傳入說、唐永徽二年傳入說。當以陳垣先生考證之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爲允。是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里發”奥斯曼遣使到長安,覲見唐高宗,陳述阿拉伯帝國概况,表示對大唐的仰慕。伊斯蘭教在唐時稱“大食法”,南宋時期稱爲“大食教度”,元時稱“回回法”或“回回體例”,明代定稱爲“回回教門”或“回回教”。“伊斯蘭教”之名始於近代。穆罕默德逝世後,由於政治、宗教和社会主張各異,伊斯蘭教分化爲遜尼和什葉兩大教派。傳入我國後,直至明末清初始因西北地區門宦制度之出現而分裂。主要派别有格底木、門宦(道堂)、伊合瓦尼等幾大類。同一派别或帶有一些地域性的特點。新疆地區的派别又有其獨特之處。參閱《伊斯蘭教在中國》一書。 宗教 宗教教(~派;~规;~义;~堂;~主;~徒;信~;在~;说~;传~) 另见:信仰 神仙 佛 寺庙 ☚ 信奉 家庭 ☛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 (约570—632) 创于阿拉伯半岛尊安拉为唯一真神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伊斯兰”系阿拉伯语ISIam的音译,意为“顺服”,即顺服真主安拉的旨意。它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衰落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克而伯圣庙将360个部落神像砸毁,标志着独信安拉的伊斯兰教取得支配地位。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主要经典为《古兰经》。基本教义是信仰安拉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崇信《古兰经》,并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 “前定”等。主要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公元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中传布。参见 “逊尼派”、“什叶派”。 伊斯兰教Islam世界几大宗教之一。“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顺从、和平。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作穆斯林,相信真主安拉。《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徒的圣书,是根据先知穆罕默德各个时期的启示点滴积累编写而成。信奉者逾9亿,集中在西亚、南亚、北非和东非。信徒遍布全世界。198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加拿大有9.8万来自60多个国家的穆斯林。他们操不同的语言,遵从不同的民族文化。本国的政治、经济动荡和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变化是穆斯林移民加拿大的主要原因。早期穆斯林定居点集中在渥太华和艾伯塔。30年代很快转向魁北克。现2/3的穆斯林住在安大略,其余散布在全国各地。1938年加拿大第一个清真寺在埃德蒙顿建成。 伊斯兰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又称清真教、回教。伊斯兰教在四川的存在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时期,波斯人李珣、李玹、李舜弦兄妹定居在梓州(今三台县)。元、明、清以来,北方回族人因驻军、经商或农垦等大批入川,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到成都、重庆、西昌、阿坝等40余市、县。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是清真寺,从西昌市三坡“月鲁城”出土的赞美穆罕默德的阿拉伯文石碑可证,元代即在该地建有清真寺。民国初成立全川性的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1949年,全省有清真寺156座,阿訇约300人,信徒4万多人。1982年成立四川省伊斯兰教协会。全省现存清真寺116座,著名的有巴巴寺、皇城清真寺、唐家寺等。现有回族9万多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为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9世纪末10世纪初,由陆路经中亚传入新疆地区。到16世纪,已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齐名。公元七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570—632年)创立。“伊斯兰”为阿拉伯语,原意为“和平”,也含有“安宁”和“顺从”之意,成为宗教专称时定义为“顺从”,即顺从安拉(伊斯兰教所信唯一神名称)意志的宗教。基本教义为: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至高无上主宰,严格要求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顺从安拉意志;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最后的先知。《古兰经》为该教根本法典以及立法和思想学说依据,穆罕默德生前言行被奉为“圣训”而成为穆斯林道德规范准则。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于政治、宗教和社会主张各异,分化成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该教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西亚、北非、东南亚最为集中,且有20多国奉其为国教。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正式传入中国,以后逐步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并逐步分化出格底目、依赫瓦尼、西道堂、哲赫忍耶、卡迪忍耶、库布忍耶、虎夫耶等重要支派。历史上于中国曾有唐时“大食法”、南宋时“大食教度”、元时“回回法”或“回回体例”、明时“回回教门”或“回回教”、清时“天方教”、“清真教”等称呼,建国后统一恢复原称。在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中传播。 伊斯兰教“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指顺从该教唯一信奉的神“安拉”及“安拉使者”的旨意,在中国亦引申为“安宁”、“和平”。与佛教、基督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信徒约八亿(1981年)。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亚、北非、南亚及东南亚、中亚比较集中。有二十多个国家奉为国教。中国穆斯林人口约1,460万(1982年),包括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十个少数民族。公元七世纪时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创立于阿拉伯半岛, 是当时阿拉伯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要求建立统一国家在宗教观念形态上的反映。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时,信从者仅局限在其眷属和亲友间, 后虽日渐增多,但曾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于622年被迫率教徒迁居麦地那后,通过组织武装、建立政教合一的教徒公社等措施, 不断同麦加贵族为代表的多神势力及犹太教展开斗争,终于在630年占据麦加, 逐渐成为半岛的统治宗教。七世纪中叶开始, 随着历代哈里发国家的对外扩展,到八世纪传入西亚、北非及西班牙,并深入中亚、印度河流域一带,形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世界性宗教。教义包括信仰、宗教制度和社会制度三方面,具有“政教合一”的显著特点。以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为其全部信仰的核心。把念诵清真言(即“除了安拉,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斋功、交纳*天课、*朝觐五项功课作为教徒必须履行的职责。以《古兰经》为最根本的经典,其次为《圣训》。还在穆罕默德逝世不久,因政治、宗教、社会主张不同,教内发生分裂,逐渐形成“逊尼”和“十叶”两大教派, 后又分化出不少教派和各种宗教社团。一般说,伊斯兰教在七世纪中叶首先由来华侨居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从海路带入中国东南沿海广州、泉州等商埠。十世纪中, 由于中国西部喀喇汗王朝上层在信仰上改奉, 也从陆路由中亚传入喀什、叶尔羌、和田等地。十三世纪蒙古西征, 大批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东迁, 以及后来屯戍甘、新地区部分蒙古人的改信,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范围、人数和民族成份均有扩大和发展, 到十六世纪已经在十个少数民族中占据优势, 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唐宋时译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元时称“回回法”、“回回户体例”,明清称“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在历史上,其思想体系对这些民族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影响。曾经是喀喇汗王朝和后来叶尔羌汗国在新疆地区进行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在教法学上分属哈乃斐派和沙斐仪派。塔吉克族在十八世纪改宗十叶派伊斯玛仪勒派。明末清初以来, 随着国外苏非派的传入,在西北甘宁青地区出现众多*门宦,在新疆形成依禅派。在经堂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涌现了不少对《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哲学造诣精湛的经师、学者和著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宪法》保障,各教派不分大小都一律平等。 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和“和平”,指顺从唯一的主宰安拉的旨意以及顺从旨意者将获得和平。中国旧称之为“回教”、“回回教”、“清真教”等。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为一神教。其内容由信仰、宗教义务和善行3部分构成。其基本信仰称为6大信仰,即信仰安拉为唯一、至上的主宰;信仰以哲布勒伊来为首的天使;信仰《古兰经》和以前诸经典为天启;信仰穆罕默德为“众先知的封印”和他以前的诸先知或使者;信仰后世生活、世界末日(复活日)的审判和天园、火狱的奖惩;信仰一切皆由安拉前定。宗教义务主要指念诵“清真言”,按教法规定做礼拜、斋戒、纳课和朝觐等宗教功课;为履行上述宗教义务,按规定做必要的净身仪式,以表信仰和虔诚;为“安拉之道”而战;遵守10项天命(即禁止崇拜偶像、反对信仰多神、不奸淫、不偷盗、孝敬父母、善待孤儿和穷人等);行善、布施、济贫和做其他的善事。教法在婚姻、家庭、遗产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或禁戒。主要节日有3个,即宰牲节、开斋节、圣纪。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阿拉伯语Islam的音译,“伊斯兰”原义为“顺从”,指顺从安拉意志的宗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并在阿拉伯半岛开始传播。其基本教义是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偶”、“至高无上”的主宰,严格要求穆斯林顺从安拉的意志。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其言行被奉为“圣训”,作为穆斯林道德规范的标准。《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该教传播广泛,7—8世纪传入西亚、北非、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唐永徽二年(651),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遣使到达长安,向唐高宗介绍了伊斯兰教教义,我国史学界一般以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五代、北宋时,在今新疆喀什、和田等地取得优势,明代成为新疆统一的宗教。唐代称“大食法”,南宋称“大食教度”,元代称“回回法”,明代称“回回教门”或“回回教”。我国西北穆斯林大都是逊尼派,在教法学上属该派中的哈乃斐学派。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支系,如格底目、依赫瓦尼、哲赫林耶、虎夫耶等,他们的基本信仰、基本义务相同,只是在一些教法和修持细节上有所区别。在穆斯林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 ☚ 教派与人物 格底目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Yisilanjao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神教。我国归称 “回教”、“回回教”、“清真教”或 “天方教”。“伊斯兰”阿拉伯语意思是 “服从”, 即服从真主安拉(即上帝, 原系穆罕默德所在部落主神); 基本教义是“万物非主, 唯有真主。穆罕默德, 真主使者”, 即16字清真言。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大多处于国家产生前夕;半岛西部有也门至叙利亚的商路穿越,商路上有麦加和雅特里布两座名城。自6世纪末伊朗占领也门和商路改走波斯湾后,半岛商业衰落,社会矛盾激化。为镇压群众反抗和夺回商路,阿拉伯贵族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为建立统一国家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他吸取犹太教、基督教和地方崇拜资料,于610年在麦加公开传教。622年被迫迁往雅特里布(改名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建立政教合一的新国家,称“穆斯林公社”。630年与麦加贵族达成妥协,麦加接受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承认克而白庙里的黑陨石崇拜。632年,半岛大抵统一。伊斯兰教主张五信,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古兰经》、信使者(即先知)、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基本宗教职责为五功,即念、礼、斋、课、朝。有人认为圣战是穆斯林的第六功。主要经典是《古兰经》。有逊尼和什叶(又称阿里派)两大派。我国穆斯林多属逊尼派。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佛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有信徒约8亿人,主要分布在西亚、东南亚和北非。7世纪传入我国,主要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几个民族中传播,约有信徒1000多万人。 ☚ 阿拉伯古代史 古兰经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yisilanjiao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产生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兰教一词原意为“顺从”,为穆罕默德所创。穆罕默德出生在麦加,是没落贵族的后裔。12岁时跟随伯父到叙利亚经商。穆罕默德40岁时,以“先知”自命,公开打出了伊斯兰教的旗号。他经常跑到麦加近郊的一个山洞里进行静修一类的活动。他还利用家中的资财,进行施舍救济,换取奴隶和穷人的拥戴。他自称得到了真主安拉的启示,让他在人间为安拉“传警告”、“报喜信”和“慈惠众生”。他把当时半岛上某些部落崇拜的主神“安拉”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主宰,要求人们立即放弃偶像崇拜和多神崇拜,皈依这个唯一的全能的神。穆罕默德也成了最高立法者、裁判官和战争的最高指挥官。现在,全世界的伊斯兰教教徒约有5.5亿。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是《古兰经》。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安拉是唯一的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的宗教制度,一般可概括为念、礼、斋、课、朝五项修功。“念”就是要教徒认识真主,经常念经祈祷。“礼”指礼拜,这是一种宗教仪式。“斋”即斋戒。“课”指纳天课。“朝”指朝觐。在生活方面,伊斯兰教有严格的禁食制度。伊斯兰教的主要宗教节日是开斋节和宰牲节。伊斯兰教于唐宋时期传入中国。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保安、撒拉、东乡等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人信伊斯兰教。 ☚ 基督教 佛教 ☛ 伊斯兰教/回教/门宦/西道堂/古兰经/清真指南/阿訇/毛拉/和卓/礼拜/斋月/开斋/朝觐/大净/小净/太思米叶/色俩目/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登霄节/归真/清真寺/拱北/道堂/麻札 ☚ 楼观 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以安拉为惟一的神,信《古兰经》及其之前诸经典 (如《讨拉特》等),信穆罕默德为安拉派来的使者,信末日审判及死后复活,信命运为安拉所安排。信徒一日五次礼拜,以朝谨麦加为幸,每年有全月斋戒,须交纳一定的课税。约于7世纪传入中国,并在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东乡、保安、撒拉、乌孜别克、塔塔尔、回等少数民族中传播。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中国有全国性的伊斯兰教协会,并有历史悠久的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北京牛街清真寺、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等著名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 伊斯兰教 回教 ☛ 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清真指南/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 ☚ 金盖心灯 正教真诠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Yisilanjiao伊斯兰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伊斯兰教是由7世纪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570—632)所创立的一神教,亦为当今世界3大宗教之一。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幼年父母双亡。当过牧童,长大后随伯父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经商。25岁与一位富孀结婚。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年代,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各阶层都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伊斯兰教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610年,穆罕默德根据阿拉伯人原有宗教信仰,参照犹太教和基督教义,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穆罕默德宣传说,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是宇宙唯一真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人的创造者。生前服从安拉,死后入天堂;不服从安拉,死后入地狱。伊斯兰教信徒称“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穆斯林必须执行伊斯兰教规。穆罕默德传教初期,麦加各部落实行多神崇拜,所以奴隶主贵族对宣传一神教的穆罕默德大加迫害。622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被迫离开麦加,移居雅特里布,这就是著名“徙志”。伊斯兰立法以这一年为纪元的开始。穆罕默德在此传教多年,地位日渐巩固,在与麦加贵族斗争中不断胜利,弃世前,阿拉伯半岛已大体完成统一。在阿拉伯半岛统一过程中,伊斯兰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穆罕默德死后,弟子们将其生前说教搜集整理成《古兰经》。《古兰经》成为穆斯林行动的指南,是阿拉伯国家第一部成文法典。 ☚ 阿拉伯帝国 蒙古西征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Yisilanjiao,Islam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又称 “回教”, “回回教”、“清真教”等。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他以“安拉唯一”为号召,结合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创造了伊斯兰教,并自封是安拉使者,宣布这是真主的启示,以促进阿拉伯的统一。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包括五条信仰和五功。五条信仰即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穆罕默德先知、信仰后世。五功是穆斯林的五项宗教功课,即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教最先在阿拉伯人中传播, 不久就成为阿拉伯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在日后的阿拉伯统一中起了重大作用。它为新的国家制造舆论,为新国家的形成提供组织形式,并为其存在和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古兰经》不仅是一部伊斯兰教的经典, 而且也是早期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献的汇编。伊斯兰教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大约7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和东乡等族中广为流传。 ☚ 基督教 佛教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Yisilanjiao宗教名称。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系阿拉伯文Islam的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为七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神教。622年,迁至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从组织、制度、军事上保证了对多神崇拜的胜利。7世纪30年代初,成为半岛的统治宗教,对外进行征服战争。八世纪初,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它以《古兰经》为经典,视其为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为唯一的神;信诸天使;信《古兰经》及其之前的诸经典(《讨拉特》、《则逋尔》、《引支勒》)为“天启”经文,信穆罕默德为“封印”使者及其之前的诸使者;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信世间一切事物皆由安拉“前定”。基本宗教职责为:表白自身的信仰,即念诵“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一日五次礼拜;每年莱麦丹的全月斋戒;缴纳定量课税;如条件允许一生应朝觐麦加一次(以上五者在中国通称“五功”)。此外,还规定行善、博爱、平等和“为安拉之道”而征战等行为规范。穆罕默德去世后,该教内部发生分裂,形成多种教派。近现代以来,在该教的名义下,曾出现多种社会运动(如巴布、瓦哈比、马赫迪、赛努西等教派运动)和社会思潮(如泛伊斯兰主义、复古主义、现代主义、改良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等)。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一般认为,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宋元以后有一定发展。明末清初出现一批伊斯兰教学者,经堂教育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主要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中传播。中国旧称为“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 ☚ 佛教 人物和著作 ☛ 伊斯兰教伊斯兰,阿拉伯文Islam的音译,意为“顺从”(真主)。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神教。在接受犹太教、基督教影响和吸收阿拉伯哈尼夫派一神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一切由安拉主宰;信仰神界的众天使;信奉《古兰经》为安拉“启示”的经典;信奉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相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相信世间一切皆由安拉前定。规定教徒必须表白自身信仰即念“清真言”,一日五次礼拜,每年在斋月封斋一月,交纳定量课税,凡条件允许一生应朝觐麦加一次。又规定行善和为“安拉之道”征战。穆罕默德去世后,教内分裂,形成各种教派,主要有逊尼和十叶两大派。历史上曾出现过哈瓦利吉派、穆尔太齐赖派以及迄今仍在民间广为流行的苏非派等。近现代以来,在伊斯兰教名义下还有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主要分布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一般认为于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主要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中传布。 伊斯兰教见“宗教”中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派/古兰经/清真/清真寺/教门原根/圣纪/圣训/阿訇/五功与五典/伊玛尼/耶路撒冷/穆斯林/开斋节/古尔邦节 ☚ 先秦神仙传说 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同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为阿拉伯文al-Islam的音译,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真主安拉的旨意。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相传为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在麦地那建立了主要代表贵族商人利益的政权,经过斗争而使该教逐渐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成为半岛的统治宗教,并对外进行征服战争(圣战)。8世纪初进一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在其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反对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又受阿拉伯民族古老传说和犹太教、基督教的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痕迹。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为唯一的神,为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反对多神崇拜,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该教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必遵的“功课”(中国穆斯林称其为“五功”),并针对阿拉伯社会当时的情况规定了有关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的若干制度和道德规范。穆罕默德归真以后,教内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主要有逊尼、什叶两大派和各小支派。近现代以来在伊斯兰教名义下还有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东南欧;而以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一带最为盛行,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世界现约有信徒7~8亿。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曾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中传播。到1985年中国穆斯林的人口总数已有1400多万人。1953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并于1955年创办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派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yisilɑnjiɑo唐代传入。唐永徽二年(651),大食国(阿拉伯)的使臣来到长安,向高宗介绍了伊斯兰教教义,从此大批穆斯林商人进人关中一带经商。唐肃宗为平定“安史之乱”,曾向回鹘借兵。叛乱平定后,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鹘兵留居关中。元时回回广修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明嘉靖年间,咸阳渭城的伊斯兰教经师胡登洲(1522~1597)首创经堂教育,被中国穆斯林尊称为“胡太师祖”。清初,三原、泾阳、咸阳、兴平成了回族的主要聚居区,有回族十多万人。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在渭城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回民从咸阳分两路西撤,40多座清真寺被战火焚毁,回民在咸阳几乎绝迹。辛亥革命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穆斯林沿铁路线进入三原、咸阳、兴平等地,依清真寺而居,伊斯兰教随之恢复。1938年在咸阳县民院十字购地建起清真寺。1948年在三原县城关也建起清真寺。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各级政府积极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咸阳、三原、兴平、武功、长武清真寺的宗教活动得到正常开展。1958年,伊斯兰教随3户信教群众的迁来而传入旬邑境内。文化大革命中,先后被迫停止了宗教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开放了清真寺,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至2002年,全市伊斯兰教有依法登记的清真寺6处,分别在渭城、兴平、武功、礼泉、三原和长武,有阿訇6人,穆斯林约7000人,其中秦都区3000余人,渭城区2600余人,兴平市1000余人,武功县、礼泉县、三原县各有300余人,长武县、旬邑县约100人。此外,还有部分穆斯林群众散居在其他各县。 ☚ 延寿贡桃 爷台山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公元 7 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建于阿拉伯半岛,后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传入天水,源于唐代沿丝绸之路而来的中亚、波斯及阿拉伯穆斯林的商贸活动。唐宋时,大食、波斯穆斯林商人、贡使沿丝绸之路通过甘肃进入内地,伊斯兰教随之传入。元至正年间(1341—1368 年),秦州西关后街清真大寺建成,布局完整,宏伟壮丽,为西北著名的清真大寺。明代至清代前期,甘肃穆斯林人口繁盛,形成了穆斯林聚居区,伊斯兰教得到进一步发展。秦州、伏羌、秦安、清水等地多有固定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清雍正四年(1726 年),秦州台子清真寺建成。清乾隆中后期,哲赫忍耶门宦传入秦州、秦安、伏羌、清水。清同治后,张家川逐渐成为天水主要的穆斯林聚居区之一。明末清初以来,天水伊斯兰教相继形成格底目、哲赫忍耶、伊赫瓦尼、色乃菲耶等教派。这些派别的教义教理大同小异,都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并遵行哈乃斐教法学派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宗教信仰自由,伊斯兰教受到保护,活动正常。1957 年 5 月,天水专区有清真寺 462 处,其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有 341 处。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水地区先后开放清真寺 357 处,其中张家川县 325 处。1980 年,甘肃省伊斯兰教代表会议后,张家川、天水县先后成立伊斯兰教协会。至 2010 年,全市登记开放的清真寺 480 处(含拱北、道堂),其中: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有清真寺 430 处、拱北 1 处、道堂1 处。著名的清真寺有秦州区后街清真寺,张家川县宣化岗拱北、南川道堂、清真西大寺,秦安县兴国镇南关清真寺等。 ☚ 道教 天主教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伊斯兰”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其信徒称为“穆斯林”,原意为“顺从者”,指顺从安拉意志的人。其教义由宗教信仰、宗教义务和善行三部分组成。六大信仰: (1) 信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 为唯一的神。(2) 信天使,据《古兰经》记载,天使的数目众多,各司其职。(3) 信经典,相信《古兰经》为“天启”经文。(4) 信使者,信崇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5) 信后世,相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6) 信前定,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安拉安排的。宗教义务,又称宗教功课,共分五项:信仰的表白、礼拜、斋戒、施舍和朝觐,简称“五功”(即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1) 念功为表白自身的信仰,即念诵“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 拜功,即每日礼拜5次,每周聚礼1次,每年大会礼2次 (开斋节和宰牲节)。(3)斋功为每年莱麦丹的全月斋戒。(4) 课功,即缴纳定量课税,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天课”。(5) 朝功,如条件允许,一生应朝觐麦加一次。穆罕默德于40岁 (约610年) 时开始在麦加创教活动,622年迁至麦地那并在该地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穆罕默德632年逝世前,该教已发展为半岛的统治宗教,后经四大哈里发时期 (632-661) 的对外扩张,进一步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穆罕默德去世后,由于政治、宗教及社会主张方面的分歧,教内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主要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历史上曾出现过哈瓦利吉派、穆尔太齐赖派以及迄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苏非派等。近现代以来,在伊斯兰教的名义下,还有各种社会运动 (如巴布、瓦哈比、马赫迪等教派运动) 和社会思潮 (如泛伊斯兰主义、原教旨主义、现代主义、改良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等)。在全世界现拥有信徒七亿多人,有伊斯兰教的国家达90多个,其信徒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国家有30多个。亚非地区,不少国家将其定为国教。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宋元以后有新发展,明末清初除出现一批伊斯兰学者以外,经堂教育也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主要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中传播。中国现有信徒约1700多万人。 ☚ 伊克巴尔 伊斯兰教历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 “顺从”。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由于东西商路改道而加剧的社会经济衰落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主要代表贵族商人利益的政权,后该教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其教义主要有: 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认为 《古兰经》 是安拉 “启示” 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安排的。伊斯兰教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必遵的 “功课”。主要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在一些国家还被指定为国教。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曾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中传播。 ☚ 基督教艺术 信使者 ☛ 伊斯兰教/新疆伊斯兰教/古兰经/圣训/安拉/六大信仰/天园/火狱/五功/念功/清真言/作证言/礼拜/会礼/聚礼/斋戒/天课/朝觐/穆罕默德/阿布·纳斯尔·萨曼尼/毛拉额什丁和卓/穆罕默德·谢里甫/玛合图木·阿杂木/穆罕默德·伊斯哈克/穆罕默德·玉素甫/和卓夏迪/穆斯林/哈里发/阿訇/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穆夫提/卡孜/谢赫/依禅/和卓/逊尼派/什叶派/苏非派/依赫瓦尼/依禅派/白山派/黑山派/清真寺/艾提卡尔/加曼/罕尼卡/麻扎寺/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乌鲁木齐塔塔尔寺/莎车阿孜那清真寺/库车加曼清真寺/哈密阿孜那清真寺/麻扎/麻扎朝拜/盖斯拱北/乞里坦麻扎/吐峪沟麻扎/十二伊玛目麻扎/奥当麻扎/四伊玛目麻扎/玉素甫·卡迪尔汗麻扎/毛拉额什丁麻扎/穆罕默德·谢里甫麻扎/加帕尔·萨迪克麻扎/克赫马里木麻扎/阿尔腾麻扎/阿帕克和卓麻扎/宰牲节/开斋节/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景教/圣经/上帝/耶稣/教会/神父/牧师/十字架/洗礼/弥撒/圣诞节/复活节 ☚ 摩尼像 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伊斯兰教的唯一神安拉的旨意,争取和平与安宁。中国旧称“回教”、“大食教”、“清真教”、“天方教”等。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主要流行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南欧,近代以来在西欧和北美也有传布。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人信仰伊斯兰教,广泛分布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10个,即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和保安族。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变革的产物。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阿拉伯半岛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大体上说,除南部的也门地区早已进入阶级社会外,半岛大部地区正处于原始公社制度瓦解过程中。当时,奴隶反抗奴隶主、部落成员反抗部落贵族的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氏族部落间争夺草场、水源的战争连绵不断;部落间的血亲复仇无止无休,整个阿拉伯半岛陷入剧烈的动荡之中。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又是半岛宗教中心的麦加,各种矛盾和斗争尤为激烈。麦加的主要居民是古莱什部落人。古莱什部落贵族不仅残酷剥削压迫本部落成员,而且利用麦加的商业地位和克尔白神庙的祭祀权,无偿占有各部落供献给克尔白神庙的大量祭品,并从神庙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他们还经营商队,贩卖奴隶,从中获取暴利。麦加贵族的做法加剧了古莱什部落的阶级对立,也加剧了古莱什部落同周围各部落的矛盾,麦加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的焦点。正当阿拉伯社会动荡之际,又发生了外部力量的入侵,6世纪末至7世纪初,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占有富庶的也门和由也门经麦加至叙利亚的商道,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给也门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这个素有“阿拉伯乐园”之称的繁荣富庶之地几为一片废墟。战争还造成了商道的改变,新的商道不再经过麦加,而改走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商道的改变,使麦加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落,中小商人大批破产,商业贵族收入骤减,商队的驼夫、脚夫、搬运夫失业,生路断绝。麦加的社会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面对危机四伏、剧烈动荡的局面,贵族、奴隶主和大商人惶恐不安。他们认识到,要摆脱危机,必须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争苦难,也希望社会安定。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已经成为阿拉伯半岛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自然要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半岛,虽然早已流传犹太教、基督教、袄教,并出现了一神信仰者的运动——“哈尼夫运动”,但半岛居民的主要信仰仍是原始宗教,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偶像。显然,这种多神信仰的原始宗教已不能适应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要求。阿拉伯半岛迫切需要一种与促进半岛统一相适应的新宗教。穆罕默德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创立了一神崇拜的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古莱什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幼年父母双亡,曾为人牧羊、经商。25岁时受雇为麦加富孀赫蒂彻经商,同年与之结婚。此后即为创教做准备。经过10多年的思考和准备,终于在公元610年宣布奉安拉启示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把古莱什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伊斯兰教的唯一神,号召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归顺独一无二的安拉。他还提出了释放和善待奴隶,行善济贫,反对高利贷等社会主张。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遭到古莱什部落贵族的强烈反对。为了伊斯兰教的顺利发展。穆罕默德于622年率信徒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从此得以顺利发展,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继续传教的同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穆斯林武装,最终战胜麦加贵族为代表的反对势力,把伊斯兰教传播到半岛各地,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穆罕默德死后,他生前的四位助手和弟子艾卜·伯克尔、欧默尔、奥斯曼和阿里相继为“哈里发”(“继承者”)、史称“四大哈里发”。四大哈里发时期(公元632—661),阿拉伯半岛社会逐渐安定,伊斯兰教继续发展,伊斯兰军队日益强大,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随着阿拉伯的扩张,伊斯兰教迅速传播到亚、非广大地区,由地区性宗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和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继续对外征服和扩张,伊斯兰教传播地区也随之扩大,信教者日众,终于成为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是:信安拉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神;信安拉曾向人间派遣了许多使者,穆罕默德是“封印”使者;信《古兰经》为“天启”经文;信安拉有诸多供其差遣的天使;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基本职责和义务是:表白自己的信仰即念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一日5次礼拜,每周一次主麻拜,一年两次会礼;每年教历莱麦丹月全月封斋;按规定税率交纳天课;如条件许可一生应赴麦加朝觐一次。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古兰经》,仅次于《古兰经》的是“圣训”,二者同为伊斯兰教立法制宪、伦理道德、思想学说等的根据和基础。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又称“肉孜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圣纪(穆罕默德诞辰,亦为其“忌日”,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与“圣忌”合并纪念)。什叶派除上述节日外,还有本派特有的节日:阿述拉节(穆罕默德外孙、阿里之子侯赛因殉难日,伊斯兰教历1月10日)、法蒂玛纪念日(又称“姑太节”,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法蒂玛纪念日,伊斯兰教历6月15日)。伊斯兰教同其他宗教一样,也分成许多教派。穆罕默德死后,由于政治、宗教和社会主张上的分歧,伊斯兰教内部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主要教派有逊尼派、什叶派和苏非派。教派之下又有许许多多的支派、流派。近代以来,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出现了各仲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迄今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有泛伊斯兰主义(又称大伊斯兰主义)、原教旨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等。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海路首先传入中国沿海和中原地区,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又由陆路经中亚传入新疆地区。内地早期的伊斯兰教徒多为从西亚、中亚来华经商的穆斯林(史籍所谓“蕃客”)留华不归,并与当地居民通婚,世代繁衍,成为中国本土的穆斯林。新疆地区则由当地接受伊斯兰教的统治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迫使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由于传播方式不同,新疆伊斯兰教传入虽较内地为迟,但发展却很快,到公元16世纪时已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同时也成为维吾尔等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元代,随着大批随蒙古军队来华的西亚、中亚穆斯林军士、工匠等在华定居,以及穆斯林自身人口的繁衍,内地穆斯林人口急剧增加,伊斯兰教有很大的发展。迄至明末,我国内地相继形成了回、撒拉、东乡、保安等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也成为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和塔塔尔等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 伊斯兰教 新疆伊斯兰教 ☛ 湖南伊斯兰教概况/湖南省伊斯兰教协会/朝觐/长沙市清真寺/常德市清真寺/桃源枫树乡清真寺/邵阳市清真寺/隆回县清真寺 ☚ 道教外事活动 湖南伊斯兰教概况 ☛ 湖南伊斯兰教源流/本班/客班/新派与老派/中华回教公会湖南省分会/湖南省伊斯兰教协会/澧县东田堰清真寺/桃源翦家桥清真寺/邵阳东寺、南寺/邵阳苏家冲清真寺/隆回三界乡清真寺/长沙本寺、客寺/长沙新建清真寺/澧县清真义学/常德清真学堂/邵阳偕进学校/常德务本学校/隆回群贤小学/长沙敬信小学/常德回教小本贷款/回民刊物/桃江县回坟纠葛/长沙市回坟案/常德县回坟案/马邻翼/李仁山/马礼贤/苏成璋/马应薰/马玉成/马少成/基督教/遵道会/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内地会/中华宣道会/长老会/中华圣公会湘鄂教区/复初会/循道公会/中华信义会/中华圣公会湘桂教区/日知会/自主会/长沙基督教青年会/湖南基督教协进会/长沙基督教女青年会/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中华基督教会湖南大会/湖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湖南省基督教协会/湖南省基督教信德基金会/老年人之家/广德医院/信义医院/湖滨高级农业学校/信义中学/湖南圣经学院/湖南省基督教圣经学校/福湘女中/邵阳普爱高级护士学校/临武教案/辰州教案/宁乡教案/长沙教案/岳阳教案/李泰阶/成蒙三 ☚ 伊斯兰教▷ 湖南伊斯兰教源流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明清时期传入澳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肇庆回教徒迁徙,不少回教徒迁移到澳门避难,使澳门回教信仰日渐增加。1949年,又有一批回教徒从西北各地移居澳门。1955年约有教徒400人,后有部分人移居海外。迄今教徒仍保持在数百人的水平,教徒组织有澳门伊斯兰教协会,隶属于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由于伊斯兰教在澳门的教徒不多,该教不太活跃。 ☚ 礼仪之争 安白露圣母堂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Islam的音译,意为 “顺从”,即谓信徒 (称“穆斯林”) 以 “顺从”惟一真主安拉的意志“为己任。”在中国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衰落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基本教义为: 信安拉,信诸天使,信《古兰经》及其之前诸经典为“天启”经文,信穆罕默德为“封印”使者及其之前的诸使者,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基本宗教职责为: 表白自己的信仰,“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徒一日五次礼拜,每年莱麦丹的全月斋戒,缴纳课税,如条件允许一生中应朝觐麦加一次。此外还规定行善和“为安拉之道”征战。穆罕默德去世后,教内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伊斯兰教自创立之后到622年迁至麦地那,并在该地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才取得了对阿拉伯半岛原有多神崇拜的胜利。7世纪30年代初,发展为半岛的统治宗教。8世纪初,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自初期哈里发国家以来,一直是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包括后来建立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各哈里发王朝) 和近代伊斯兰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在伊斯兰教的名义下还存在着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主要教派有: 逊尼派和什叶派。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特别是西非、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该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中传播。 ☚ 佛教 清真教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伊斯兰”一词原为皈服之意。信徒称为“穆斯林”,即信服安拉、服从先知的人。最高经典是《古兰经》,还有《圣训》或《哈底斯》等经典。基本教义是: 信安拉是惟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 的经典; 信世间一切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必须身体力行五善功: 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神权国家,并开始武装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斗争。到632年穆罕默德死时,整个半岛已基本统一。伊斯兰教对于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尔后,随着阿拉伯人对外的不断征服和扩张,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帝国,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专制国家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并传播到亚、欧、非的广大地区,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该教内部分为许多教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逊尼派、什叶派和哈瓦利吉派。 ☚ 基督教 阿拉伯帝国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 “顺从”。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 基督教艺术 信使者 ☛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信奉,“安拉惟一”的一神教。610年,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3大宗教。该教是顺应它那个时代阿拉伯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产生,便很快传播开来。622年,发展成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十几年后,便成为在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据史书记载,约在651年,伊斯兰教就传到了中国。刚传入时称 “大食教” 或 “波斯教” ,也叫 “天方教” 、“清真教” ,也称作 “回教” 或 “回回教” 。伊斯兰教传入黄河流域,主要是通过商业交往,从波斯经阿富汗传到新疆天山南北,又经青海、甘肃、陕西传入关内河南等地,可以说,是沿着“丝绸之路” 传来的。伊斯兰教传来黄河流域,还同中国与大食(波斯)的军事接触有关 。如8世纪中叶,唐王朝为平安史之乱,曾向大食借兵,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官兵平乱之后,就有不少留在中国了。元明时期对伊斯兰教徒采取怀柔政策,穆斯林商人大批到黄河流域经商、定居,使伊斯兰教在黄河流域得以广泛传播。当前,中国共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700多万人。黄河流域的宁夏、河南、甘肃、青海、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区,都是伊斯兰教徒比较多的地区。西宁的东关大清真寺、西安的化觉寺、同心县(宁夏)清真大寺、沁阳(河南)的北大寺等等,都是全国闻名的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的许多教派和诸门宦,大都是在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亦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神教,与基督教、佛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教初期未能立即取代半岛的多神崇拜,直到622年穆罕默德被迫迁至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才从组织上、制度上和军事上保证了对多神崇拜的胜利。7世纪30年代初,发展成为半岛的统治宗教。8世纪初,由于宗教公社对外进行征服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发展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从此一直成为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和近代伊斯兰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 ☚ 伊玛目 伊斯兰教历 ☛ 伊斯兰教Islamism;Islam;the Mohammedan religion 伊斯兰教Islamism;Islam;the Mohammedan religion 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系阿拉伯文音译,原意为“顺从”,指顺从该教唯一的神“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的旨意。在中国又引申为“和平”、“安宁”之意。中国旧称“大食法”、“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信徒称“穆斯林”,系阿拉伯语“归顺者”之意。信徒约8亿(1981年统计),分布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西亚(包括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土耳其等)、北非、南亚、东南亚和中亚比较集中。有20多个国家奉为国教。中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是全民族信仰。这些民族的总人口约有1760万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该教是公元7世经初,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种一神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阿拉伯民族要求建立统一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从40岁(约610年)开始创教活动,从信者多为其眷属和亲友。因遭到麦加贵族之迫害,于622年被迫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在该地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并不断同麦加贵族等反对者展开斗争,从组织上、制度上、军事上取得了对多神崇拜的胜利,终于在630年占据了麦加,逐渐成为半岛上之统治宗教。随着历代哈里发国家的对外扩张,八世纪初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教义包括信仰、宗教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具有政教合一的显著特点。基本教义为:信安拉(“真主”)、信天使(天仙)、信经典(《古兰经》等)、信使者(穆罕默德等)、信复生(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信前定(一切皆由真主前定)。把念功(诵“清真言”)、拜功(一日五次礼拜)、斋功(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戒一个月)、课功(交纳天课)、朝功(朝拜麦加克尔白,朝觐归来者获“哈吉”称号)等五项功课,定为教徒必须履行的职责。以《古兰经》为最根本之经典。还有《圣训》,这也是其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等的基础。由于政治、宗教、社会等主张不同,在穆罕默德逝世不久,教内即分裂成各种派系,主要有逊尼和十叶两大教派。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该教兴起不久,在7世纪中叶,即唐朝初年,首先由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入中国,宋朝有相当的发展。10世纪中,由于中国西部喀喇汗王朝上层改信伊斯兰教,逐渐传入新疆。13世纪蒙古王公西征,大批中亚各族及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被迫东迁,伊斯兰教在中国之传播更加扩大和发展。到16世纪已经在10个少数民族中占据优势,形成中国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其思想体系对这些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影响。中国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在教法上分属哈乃斐派和沙斐仪派。其中塔吉克族在18世纪改宗十叶派的支派伊斯玛仪派。明末清初以来,随着国外苏非派的传入,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在甘、宁、青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教派,有四大门宦及40余支派或称小门宦。在新疆形成依禅派。伴随经堂教育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对《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哲学造诣很深的经师、学者和著作家,产生了一大批“以儒诠经”的汉文译著和维吾尔等民族文字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穆斯林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权利。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各个教派不论大小,一律平等。1953年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宗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