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以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以太yǐ tài古希腊哲学家所设想的一种媒质。〖英〗ether。1898年谭嗣同《仁学·以太说》:“是何也?是盖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黏、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其显于用也,为浪、为力、为质点、为脑气。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1899年章炳麟《视天论》:“昔余尝持‘视天’之说,以为远望苍然者,皆内蒙于空气,外蒙于阿屯、以太,而成是形。”◇能媒、传光气、精气、清气、虚气、元气、刚气、伊太、伊脱、以泰、以脱、以脱气、爱对尔。 以太 以太yitai一种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充满整个宇宙,无处不有的假想介质。其质量为零而弹性良好。19世纪的电磁理论就建立在以太假说基础之上,电磁波被看成以太的弹性波动。然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与以太假说出现明显的矛盾。人们无法弄清以太是否被运动介质所带动。光行差实验告诉人们,以太不被介质(地球)带动,迈克尔逊实验告诉人们以太被介质(地球)带动,斐索实验则告诉人们,以太部分地被介质带动。这些观测电磁波传播的实验相互矛盾,表明把电磁波看成以太的弹性振动是错误的。爱因斯坦基于对上述实验的考虑,抛弃以太假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 伽利略变换 相对性原理 ☛ 以太原为西方物理学名词。希腊文Ether的音译。后成为中国近代哲学范畴。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atom);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以太一种假设的传播光的媒质。电磁和引力作用被看作是以太中的特殊机械作用。科学的发展确定了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传递都是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于是以太作为一种陈旧的概念被抛弃。 以太 以太哲学范畴。原出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17世纪后为欧洲物理学界广泛应用,被设想为一种物质性的媒质,用以解释光热传导及电磁引力。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建立后,此概念被物理学界抛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一些哲学家曾使用过此概念。谭嗣同在《仁学》 中认为,以太是世界的本原: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 ‘以太’。”不过,谭嗣同又说,以太是一种“粗浅之具”,“借其名以质心力”,即认为“以太”不过是“心力” 的代名词。他还将以太与 “灵魂”、“仁”、“性海”等同起来,便使以太具有唯心主义性质。对此,章炳麟在《菌说》中有过批评,他认为以太形虽极微,然“不得谓之无体”。 ☚ 不行架空之事 以心挽劫 ☛ 以太eth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