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代田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代田法

汉武帝时赵过所创始一种耕作法。主要是在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在沟里播种,出苗后中耕除草,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在根部,使茁壮成长。第二年,互换沟和垄的位置。第年轮番耕种,以保养地力,获得较高的收成,又有利于抗旱保墒。古代曾通行于北方干旱地带。《汉书·食贷志上》:“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以:“一岁三收,常过缦田调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代田法rotation of the ridge and furrow system

在同一块田里进行垄沟互换种植作物的一种耕作技术,达到取消休闲又含有休闲作用的目的。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命赵过为搜票都尉。在关中地区试验、示范与推广代田法。由于代田法具有“能耐风与旱”的特点,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可见,“代田法”的增产效果是相当显著的。“代田法”是战国时代“上田弃亩”法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开沟作垄,垄作沟播的传统,发展了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新经验。代田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岁代处”,即垄台与垄沟的位置逐年互换。代田法的耕作方法是开沟作垄,1亩地作3条垄和3条沟,垄和沟各宽1尺,垄高1尺,沟深1尺。代田法的栽培方法是在开沟作垄的基础上播种于沟中,在禾苗出土以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每次中耕除草时都要把垄上的土铲下来一些,培壅在禾苗根部,到了盛夏的时候,垄上的土已被铲平,农作物的根系扎得很深,既能防风抗倒,又能保墒防旱。
赵过在试验示范推广“代田法”时,采取了先重点试验,再多点示范,然后再大面积推广的方法,使代田法在河套、宁夏、甘肃西北部、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等广大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清代的东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代田法。如清代东北地区采取的耲扣交替,合理轮耕的方法就是代田法的继承和发展。光绪辽宁《广宁县乡土志》中所说的“垄变为沟,沟变为垄”,就是对代田法的继承。

代田法ridgefurrow method

战国时代创始的一种耕作制。在土壤耕作上首先要开沟作垄,一亩地作三条垄和三条沟,垄和沟各宽一尺,垄高和沟深各一尺。在开沟作垄的基础上,将种子播在垄沟中,在禾苗出土以后,及时中耕除草;每次中耕除草时都要从垄上铲土培壅在禾苗根部,至盛暑,垄上的土已被铲平,农作物的根扎得很深,既能防风抗倒,又能保墒防旱。代田法继承了垄作沟播的传统,发展了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新经验,具有“能(耐)风与旱”的特点,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经济效果。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代田法

西汉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的一种耕作方法。主要做法是:把耕地分为和垄,二者相间,宽约1尺(汉1尺≈23cm),深1尺,垄宽也是1尺。一亩宽6尺,为33垄,这样可以轮换使用,恢复地力。经过试验,使用代田法每汉亩(约合460m2)增产粟1石(约合20L),比较好的可以增产2石。

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陇隔年代换,故称“代田法”。汉武帝时,为增加农业生产,任赵过为搜粟都尉。他把关中农民创造的代田法加以总结推广,即把土地分成甽和垄,甽、垄相间。甽宽一尺,深一尺,垄宽亦为一尺。种子播在甽底,锄草时,将垄上的土和草一起锄入甽中,到暑天时,垄上的土被削平。这样,就可使庄稼扎根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第二年耕种时,则变更过来,以原来的甽为垄,原来的垄为甽。这样做可恢复地力。实行代田法后,每亩可增产一石到二石。这一耕作办法先行于三辅地区,后推广到河东、西北边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代田法

020 代田法

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任赵过为搜粟都尉,他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曾经在当时的关中地区试验、示范和推广“代田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可见,代田法的增产效果是很显著的。代田法的耕作方法首先是开沟作垄。一亩地要作三条沟和三条垄,垄和沟各宽一尺,沟深一尺,垄高一尺。汉代的一亩地是一步宽,240步长。由于当时的步宽是6尺,所以是6尺乘1440尺,即一亩地等于8640方尺。其次,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代田法的栽培管理方法是:“播种于畎中,苗生三叶以上,稍耨垄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壮,每耨则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这就是说,在开沟作垄的基础上,把种子播在垄沟里,等禾苗出土以后,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每次中耕除草时都要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壅在禾苗根部,这样到了盛夏的时候,垄上的土已被铲平,作物的根系扎得很深,所以既能防风抗倒,又能保墒防旱。再次,代田法还有“岁代处”的特点,就是采用代田法的土地,其垄台和垄沟是逐年互换的。正像清代程瑶田在《沟洫疆理小记》 中所说的:“代田者,更易播种之名,畎播则垄休,岁岁易之,以畎处垄,以垄处畎,故曰岁代处也”。这就是说,代田法采用垄沟逐年互换的办法,轮番利用和休闲土地,还是用地与养地结合的措施之一。

☚ 畎亩法   区田法 ☛
代田法

代田法

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根据传统甽田(畎田、畎亩)法提出的耕作技术。其法: 一亩之田开三甽三垅,甽深宽各一尺,垅高宽各一尺,作物种于甽内,耨草同时拨垅土入甽培植苗根,多次耨草甽、垅消失而平,苗壮根深,利于保墒抗风。次年甽、垅换位,充分利用土地肥力。

☚ 区田法   木耕手耨 ☛
代田法

代田法

汉武帝末年在关中采用和推广的一种适应旱作地区的增产方法, 是由当时的搜粟都尉赵过在畦种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具体作法是将一亩田(汉武帝时以长240步、宽1步作为一亩,每步六尺,每尺约合今七市寸)作成三畎三垄;每畎宽深各一尺,作物种在畎内(低畦内),畎和垄的位置逐年掉换。这种耕作法,既有利于抗旱保墒,又可使地力获得休养。经赵过在长安离宫内地上的试验和在关中公田上的大面积推广,表明“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汉书·食货志》)。

☚ 畦种法   耦犁 ☛
代田法

代田法

古耕作方法名。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所倡。其具体作法是, 在长方形的一亩地面上(汉制横一步纵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一步六尺, 每尺约合今市尺七寸)作三甽三垄, 甽宽深各一尺,垄宽与甽同; 甽垄相间, 每年更换位置一次, 故名代田。开甽时,将土置甽旁作垄, 作物播种甽里,出苗长叶后, 耨草时拨垄土培根, 以后不断耨草, 亦不断以垄土培根, 至盛夏时垄甽齐平, 苗壮根深, 作物茂盛。这种耕作法, 既能加强作物抵抗风旱的能力, 又可使地力得到休养, 同时开甽也保证了深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 代田一亩之收, 较缦田增一斛以上, “善者倍之”。此法最初在长安附近试行, 后来逐渐推广到河南、山西、陕西以及甘肃北部。参见“畎田”

☚ 扇车   区田法 ☛
代田法

代田法

亦称“代田”。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所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其具体办法是: 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 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因此,“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汉书·食货志》)。

☚ 区田法   农田水利法 ☛

代田法

秦汉农业技术。指在田间作沟垄撒播并以沟垄互代轮作的耕作法。汉武帝时推广,适应于干旱地区。其主要技术内容是:“播种于甽中,苗生三叶以上,稍耨垄草,因其土,以附苗根”(《汉书·食货志》),“一晦之甽,岁代处”(同上),即在田间开沟作垄,把农作物种子播在沟里,等到苗长后,进行中耕除草,并将垄上的土推到沟里,培壅苗的根部,借以保证幼苗得到较多的水分而茁壮成长,使植株扎根深,不畏风旱,不易倒伏。第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作垄,如此轮番利用,有利恢复地力。当时“缦田法”(不作沟垄撒播的耕作法)每亩产量大约是三斛,而“代田法”每亩产量则要高出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武帝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汉书· 食货志》)

代田法

汉代的农田耕作方法。西汉武帝时赵过所创。耕作时把每亩(宽六尺、长二百四十步)土地开成三条深、宽各一尺的甽(沟), 甽旁是垄,亦宽一尺。把种子播在甽里,苗生,即锄掉垄旁杂草,再用垄土培植苗根。不断进行,可以抗风、旱,提高产量。为了恢复地力,甽垄的位置每年更换,故曰“代田法”。赵过在关中推广此法,每亩岁收超过普通农田一至二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