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
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以北。又称十刹海、十汉海、石牐海。由什刹前海、后海及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相连的湖面组成,面积约34.5公顷。因地处中南海、北海之北,又称“后三海”。元代为西北东南向的宽长水面,与通惠河相连,系南北大运河终点码头。明代因水源不畅,渐至淤积,成为内湖。周围建起诸多王府、宅第、花园,并种荷植稻。清初一度建为御园,后又成为热闹繁华的游览区,后渐荒芜,污泥充塞。1951年经大规模疏浚,新砌石岸,岸垂翠柳,水漾清波,风光优美,夏可游泳,冬可溜冰。
今北京市区西北部一片水域。元代称“积水潭”或“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代湖面缩小,形成三个相连的小湖,又称“三海”(即前海、后海、西海)。因其位于北海、中海、南海之北,又称“后三海”。又因“十刹海”寺位于后海北岸,故将“近十刹海者即称十刹海”。积水潭为西海的专称。前海又称“莲花泡子”。其后什刹海又成为三海的泛称。参阅罗保平等《什刹海名称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