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纤维蛋白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纤维蛋白原 人纤维蛋白原人纤维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简称纤原,是一种糖蛋白,电泳迁移率与β球蛋白相近,分子量较大(340,000±20,000),构形较长 (23~50nm),故粘度较大。一个纤原分子由三对肽链构成:一对α(A),一对β(B)和一对γ。α(A),β(B)和γ链都含有碳水化合物但氨基酸构造不同,分子量分别为63,500,56,000和47,000。一个纤原分子有约30个链间和链内二硫键,故构形稳定;有六个氨基末端,其中四个(两对)是自由末端,位于α(A)和β(B)链的两端(图1)。 图1 纤维蛋白原分子模式 凝血过程是一组蛋白水解酶的连锁反应,反应的最后阶段是凝血酶原(即凝血因子Ⅱ) 被激活成为凝血酶(Ⅱa),纤原是其底物(图2)。凝血酶从α(A)和β(B)链的自由氨基末端各切下一对寡肽(纤肽A和纤肽B) (图1)。失去纤肽A和纤肽B的纤原分子便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并自然聚合成为不稳定的多聚体,然后通过凝血因子ⅩⅢ和钙离子的作用交联成为牢固的不溶解的网状结构,即纤维蛋白凝块(图2)。 纤原在肝脏中合成,半寿期约96小时。正常人血浆的纤原含量个体差异和波动都很大(140~450mg/dl,平均200~300mg/dl;妇女怀孕期间含量增高;某些病理状态中可增至1,000~15,000mg/dl。 纤原制剂 (1) 冷冻干燥纤原(静脉输用):可用Cohn冷乙醇法、硫酸铵盐析法、甘氨酸沉淀抽提法、聚乙二醇沉淀法等,自血浆中分离得到粗制品,一般不再提纯。 (2) 冷沉淀。 图2 凝血反应 (罗马数字为凝血因子,有a者为活化的因子,HMW 为高分子激肽原,pK为激肽酶原,KK的激肽酶) (3) 外用纤原制剂:纤原与凝血酶按适当的比例配合,形成纤维蛋白,在凝固过程中加以适当处理,可制成纤维蛋白海绵或纤维蛋白膜,是外用的止血剂。这类制剂,由于传播病毒肝炎的危险很大,70年代以后已很少制造和应用。近几年西德研制成功一种可以消毒的纤原制剂和凝血酶配成药盒供应,正在推广。 临床应用 (1) 静脉输用的纤原制剂可用于治疗纤原缺乏的病人。血浆的纤原含量不低于100mg/dl无临床症状,除特殊情况(如准备施行大手术等)不须治疗。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血浆的纤原含量低于50~60mg/dl时,可输纤原加以补充,一般将其维持在100~150mg /dl即可。 纤原缺乏有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两类原因。先天性纤原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非常罕见。获得性纤原缺乏可由完全不同的病因引起: ❶纤原合成减少,主要是肝脏病; ❷血浆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高,使纤原大量消耗,如胎盘早期剥离、肺部手术、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溶血综合征、放射损伤等; ❸血栓性疾病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际上并非纤原缺乏而是过度消耗。因此,治疗获得性纤原缺乏必须针对病因,不可简单地根据血中纤原含量的多少而决定使用纤原制剂。而且这类病例的凝血系统,除纤原缺乏外,都有其他异常,仅补充纤原不能收到疗效。有些病例(如DIC)使用纤原不当反而会使病情加剧,故必须慎用。 (2) 外用的纤原制剂: 纤原蛋白海绵用于局部止血,特别适用于压迫或结扎血管不能止血的实质器官肝、脾和脑的创伤或外科手术。纤维蛋白膜主要用于脑外科代替硬脑膜。纤原与凝血酶药盒,用于局部止血。施用时先将纤原粉末(或调成糊状)敷于出血的创面上,然后加适量的凝血酶,使在局部迅速形成纤维蛋白,可用于各种大小手术和拔牙。据报道,用于血友病患者也能迅速止血;给血友病患者施行手术或拔牙,使用这种制剂可大大减少抗血友病球蛋白的应用。 副作用 (1) 传播病毒性肝炎: 这是纤原制剂的最大缺点。无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血浆蛋白分离,肝炎病毒都是和纤原分在一个组份里,故纤原制剂中污染肝炎病毒屡见不鲜。 (2) 热原反应: 纤原在制造过程中最易吸附热原,用于临床时热原反应发生率最高,大量输用尤其如此。 (3) 使用不当引起血栓形成或加剧血管内凝血。 ☚ 人凝血因子Ⅸ制剂 人血免疫球蛋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