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rén lì zī běn lǐ lùnтеóрия человéческого капит ла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研究经济发展中人的素质及其作用的一种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 ·舒尔茨于1961年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的演说《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他认为,资本不仅是物质的、有形的,而且,教育、培训、保健、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投资也可增加资本存量。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物质资本的多寡。战后日本、德国的经济所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是因为日、德两国的物质资本虽受到极大破坏,却保留了大量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相反,发展中国家教育落后,识字率低,劳动力素质差,导致其经济停滞,难以起飞。他还根据统计资料估计,美国1929~1959年的余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国民资源增长率)中教育的收益可能占3/10~1/2。丹尼森则估计,教育、医疗卫生、知识的增长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在一起,约占余值增长率的60%以上。因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将增加人力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还应改善劳动者营养和医疗卫生条件、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制止和减少专业技术人员外流、合理配置劳动力等,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报酬率。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一种把人的知识和能力与物质资本相类比的理论。人力资本指通过对人的投资,使人们获得的知识、技巧和才能。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结构的变化; 而创立这种理论的直接理论动力来自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著作。因为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劳动质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打破了庸俗的生产理论中关于生产要素质的同一性的假说。当代资产阶级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以及贝克尔、登尼森等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 (1) 教育支出。教育能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途径。(2) 保健支出。保健事业的发展,可以降低婴儿的死亡率,增加未来劳动者的数量,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3) 劳动力迁徙支出。就一国而言,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解决国内劳动力的余缺,发挥劳动者的专长。至于移民入境则是更合算的人力投资,因为它可以节省许多教育和保健费用支出。总之,人力资本的拥护者把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的主要部分看作是投资,其结果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财产即人力资本的形成。 ☚ 技术失业论 分享经济 ☛ 0001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