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中陈子龙,清松江华亭(一作青浦)人。见“大樽”条。 人中rén zhōng(字)陈子龙,更字卧子,号大樽,明代人,第崇祯进士。 人中 人中见“陈子龙”条 ☚ 丁居士 人也 ☛ 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一字卧子、轶符,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末文学家、南明抗清将领。云间诗派代表作家。“云间三子”之一。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以定乱功,擢兵科给事中。因见南明朝廷腐败,乞终养归。清兵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匿山中,受鲁王部院职,结太湖义军抗清。事泄被捕,投水而死。有《陈忠裕公集》三十卷。 人中 人中指人鼻下唇上之间中凹处。例第二十九回:“……面上黑痣,必主刑夫,人中短促,终须寿天。” ☚ 风病 坐草 ☛ 人中rén zhōng人的上唇正中的凹处:~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甲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五七·1340)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經穴 > 水溝 > 人中 人中 rénzhōng 即水溝。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鼻 > 人中 人中 rénzhōng 亦稱“山源”、“竅中”。指人上唇正中凹下產分。人之攝食導氣賴於口鼻,以其居中,故稱人中。或曰人之九竅,上六:耳、目、鼻爲雙,下三: 口、二便門爲單,其亦居中,故稱。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協昌期一》:“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側在鼻下,小人谷中也。”明·陶宗儀《輟耕録·人中》:“唇之上何以謂之人中,若曰人身之中半,則當在臍腹間。蓋自此而上,眼耳鼻皆雙竅;自此而下,口暨二便皆單竅。”明·陳繼儒《太平清話·上》:“仰合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兩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明·郎瑛《七修類稾·形貌·人中》:“人居天地之中,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此穴居中,故云。若曰:人有九竅,自人中而上皆雙,自人中而下皆單,故云,此則可名爲竅中矣。”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相術部 > 頭面 > 人中 人中 rénzhōng 十三部位的第十部位。相術指人面部正中縱綫鼻子之下嘴唇之上部位。是以人中爲定位横列十一個部位的代表。這十一個部位有:人中,左、右井部,左、右帳下,左、右細厨,左、右内閣,左、右小使,左、右僕從,左、右後堂,左、右嬰門,左、右博士,左、右懸壁。宋·麻衣道人《麻衣相法》云:“第十人中對井部,帳下細厨内閣附,小使僕從後堂(一作妓堂)前,嬰門博士懸壁路。”參見本類“十三部位”。 嘴唇 嘴唇唇(~舌;~裂;上~;薄~;长~;朱~) 吻(接~) 嘴皮(说破~) ☚ 说话的嘴 牙齿 ☛ 人中❶指人中沟。出 《灵枢·经脉》。又名水沟。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为手足阳明经与督脉交会之处。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膀胱和子宫的参考。 人中❶鼻下唇上正中处。 人中 人中奇经督脉的腧穴。位于头面正中,鼻子下缘与上口唇上缘之间的上1/3处。又名水沟。具有复苏宁神,开窍启闭,祛风止痛,清热化痰的功效。主要治疗中风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惊风、休克、虚脱、中暑、癔病、牙关紧闭、口眼斜、失语等症,为临床急救要穴。针刺采用向上斜刺,针3~5分,施雀啄手法。 ☚ 足三里 百会 ☛ 人中Jenchung系督脉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处。施针时向上斜刺2~3分,或针刺出血。主治休克、昏迷、昏厥、窒息、呼吸衰竭、虚脱型中暑、癔病、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遗尿等。 人中水沟穴别名。(《肘后备急方》)。见该条。 人中rén zhōng又名“水沟”。 人中rénzhōng❶指鼻唇沟。见《灵枢·经脉》。又名水沟。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古人认为此处可作为望诊膀胱和子宫的参考。 人中philtrum 人中philtrum 人中Renzhong 人中rén zhōngnasolabial groove;philtrum (pl. phitra) 人中宋代募商人设法将军需粮草到沿边指定地点输纳,付与钞引。商人持钞引到京师或其他地方兑现钱或茶、盐、香药等物进行贩卖,称为入中。商人入中牟取利润,而政府也缓和了军需供给问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