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 产褥期chanruqi从胎盘娩出至生殖器官完全恢复的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俗称坐月子,一般需6~8周。由于妊娠分娩所引起的生殖系统及全身各器官的明显变化在产褥期渐复常态,而乳腺在妊娠期变化的基础上,开始分泌乳汁。产后子宫不断缩复,产后第1天,子宫底平脐;产后2周降入骨盆;产后6周左右,子宫恢复到妊娠前状态,上述过程称为“子宫复旧”。产后6~8周,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内膜可完全修复。分娩结束后,阴道变得松弛,会阴部因过度扩张而水肿、郁血,约1周可恢复。产后1~2天,乳房分泌黄色稀薄的乳汁称初乳,2~3天后乳房增大,初乳增多。妊娠期形成的血液及循环系统改变,至产褥期可恢复正常,但常有贫血。呼吸转为深、慢,每分钟14~16次。产后腹壁及骨盆底肌肉松弛,且因活动少,易发生便秘。妊娠期母体泌尿系统的变化,需6~8周才能复原,故产褥期易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的机会增多。产褥期虽属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各系统要经过一次调整,子宫及阴道、会阴留有创面,分娩时体力的消耗、失血、精神紧张均使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所以要注意产褥期卫生保健,预防产褥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产后,母亲要恢复体力,还要喂哺婴儿,所以产后的营养很重要。为了加速身体的恢复可以做产褥期体操。 ☚ 臀位 产后卫生 ☛ 产褥期puerperium自胎盘娩出至子宫接近完全恢复正常状态之间的时间叫产褥期。此期大约6~8周。此期是由妊娠向正常恢复的重要阶段,身体与机能有些特殊情况:如头10天可有低热,但不超过38℃;脉搏相对较慢;阴道可有恶露,但色逐渐变淡,量逐渐变少,且无臭味,并3周左右消失;子宫逐渐复原,分娩后2周可降入骨盆,6~8周可恢复正常大小;分娩后即可有乳汁分泌,3~5日分泌量可明显增多等。产褥期对产妇身心健康极为重要,必须加强此期保健与指导。 产褥期 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生殖器官完全恢复的一段时间,称为产褥期。一般约需6~8周,由于妊娠及分娩所引起的生殖系统及全身各器官的明显变化在产褥期渐复常态,而乳腺在妊娠期变化的基础上,开始分泌乳汁。 产褥期主要的母体变化如下: (1) 生殖系统变化:胎盘娩出后,子宫立即收缩成硬实的略扁球体,重约900~1000g,约17×12×8cm3大小。子宫腔扁平,前后互相靠拢。整个产褥期由于子宫不断缩复,子宫血管受压变窄,或形成栓塞而闭锁。浆膜层皱折,由多血、红润、变为苍白、缺血。肌细胞数目大致不变,但长度及体积显著缩小,多余的胞浆发生变性自溶,转化为多肽、蛋白胨、最后成为氨基酸,由血液及淋巴管带至肾脏排出。故产后数日内尿中肌酸、肌酐增加,形成负氮平衡。子宫的纤维组织也发生同样变化。先是透明变性自溶,后由吞噬细胞移除,有部分弹力纤维继续存在。子宫消失的大部分为水及电解质。由于以上种种变化,故产后1周子宫重量已减至500g左右,2周减至300~500g,一般经6~8周,子宫恢复至8×5.5×3cm3大小,重约60~80g,稍大于孕前。全部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产后子宫内膜迅速修复。胎盘、胎膜自子宫蜕膜的海绵层分离娩出后,遗留的蜕膜厚薄不一,有的接近肌层,特别在胎盘附着部位,明显高低不平。2~3天后遗留的蜕膜分为两层,其分界线由渗出的多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层构成,以防御感染。表层发生退行性变、坏死脱落,与恶露同时排出体外。新的内膜自遗留的腺体间质迅速再生,被内膜覆盖。整个产褥期,内膜间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有的持续至产后100天左右。 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内膜修复较缓慢,需6周以上。开始形同暴露的创面,直径约9cm,随着子宫壁强力收缩及缩复,丰富的螺旋状血管断端及静脉窦被压迫,闭锁,在正常凝血功能影响下,形成血栓。大多数血管发生透明性变,自溶吸收,或纤维机化,少数以新生的小血管代替。新的子宫内膜除由留存的内膜底层腺体及间质再生外,也从胎盘附着处内膜的边缘向内潜行生长。产后6~8周创面完全修复。产后子宫颈外口呈袖管状,紫红、水肿、肌壁很薄,次日逐渐恢复肌张力。2~3天后宫口仍可容2指,1周后方恢复外形,10天左右内口关闭,2周末仅能进入最小的刮匙。初产后,颈口两侧有不可避免的轻度裂伤,失去原有圆形,而呈横裂。 分娩结束后,阴道变为松弛的管道。阴道周围组织及阴道壁水肿、松弛。阴道粘膜皱襞消失、郁血呈紫蓝色。子宫的支持组织,包括圆韧带、阔韧带、骶韧带、主韧带、盆底肌肉与筋膜,会阴体及外阴部均呈松弛状态。并因压迫与过度扩张而致水肿、隐性损伤或撕裂,若裂伤当时未能正确修补,可成为日后子宫脱垂及阴道壁膨出的原因。如无损伤,则一周内水肿、郁血迅速消失,阴道及盆腔支持组织张力恢复。产后3周阴道皱褶出现,但不能完全恢复至未产前紧张度。处女膜仅余痕迹、会阴部舟状窝消失。 (2) 乳房变化:产后1~2天,乳房仍与妊娠末期相同,只有少量黄稀乳汁,称为“初乳”。2~3天后初乳增多,乳房增大,胀痛、皮肤紧张,静脉充盈、粗大、乳房硬实而热。腋下副乳腺也肿大,疼痛。重者,腺管阻塞,乳汁不能外流,乳头紫黑、水肿,产妇体温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 ℃,且多在12小时内自然下降,称为乳热。不哺乳者,则乳腺迅速塌陷,而逐渐复旧。 初乳稀薄,黄色,含糖及脂肪较少,蛋白质及矿物质较多,且多为球蛋白,含多量吞噬细胞(即“初乳小体”)。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比重1.026~1.036,含脂肪渐多,蛋白质、矿物质渐少,固体成分约占13%、水分87%。母乳含丰富的抗体IgA,可使新生儿增加抗病能力。母乳温度适合,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维生素、酶类,适合婴儿消化能力及需要。 大多数药物可经母血渗入乳汁,如止痛退热药、麻醉剂、酒精、镇静解痉剂,冬眠灵,抗生素、磺胺药,利尿药,抗组织胺类等。一般在乳汁内量甚微,达不到治疗或中毒浓度。但应注意,有的药如抗生素类在乳汁中浓度较高,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可达血浓度的80~100%。乳儿的肝、肾对药物解毒功能差,血脑屏障未完善,使原来难以通过的水溶性药物如巴比妥类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早产儿,可引起昏睡、昏迷、呼吸麻痹、高胆红素血症等相应药物的毒性反应,故在哺乳期给产妇用药应考虑到各类药物特性,对婴儿有无不良作用。一般认为服甾体激素类避孕药,如炔雌醇不大于50μg,19-去甲睾丸酮衍生物不大于2.5mg,则对乳儿无害。 正常哺乳可帮助母体生殖器官复旧,但若哺乳期过长,则 可造成生殖器官萎缩而继发闭经,尤其是哺乳期从未复经者。产后6个月后乳汁的分泌量已逐渐减少,不敷婴儿生理所需量,而此时婴儿的消化能力已达正常,故断乳时间应在生后6~8月,最迟不超过一年为宜。 (3)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产后母体内分泌系统改变,主要为适应母体复旧变化及泌乳功能。 产后血浆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如17-β雌二醇在产后一小时下降至分娩时水平的21%,孕酮在产后24小时降至2μg/ml,至产后6日降至月经周期滤泡期水平。故可减少子宫充血,利于复旧中子宫肌细胞多余胞浆的变性,吸收及水分与电解质等的移除,并促进子宫内膜退行性变与脱落,以利再生。 产褥期血中催产素酶水平降低,使原来半衰期仅数分钟的催产素活性增加、子宫复旧需要催产素使肌纤维收缩;乳汁排出亦需要催产素使乳腺小管肌收缩,增加小管内压。 妊娠期乳房受母体及胎盘生乳素、生长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及胰岛素的作用,乳腺小叶进一步发育完善。至胎盘娩出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突然下降,解除对垂体生乳素的抑制,生乳激素分泌增加,生乳激素与肾上腺激素共同作用于乳房,使乳腺分泌乳汁。但乳汁的排出,要靠婴儿的吸吮刺激和催产素对乳腺管肌的收缩作用。婴儿吸吮使乳房排空的刺激,对泌乳内分泌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吸吮刺激使下丘脑生乳抑制因子(PIF)分泌减少,导致垂体生乳激素(PRL)分泌增加。实验证明,在产后10~40天期间,哺乳30分钟后,血中生乳激素上升10~100倍,然后迅速下降至原有水平。同时刺激肾上腺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乳腺泌乳。吸吮刺激由感觉神经经脊髓传导到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借下丘脑-垂体神经内分泌经路,触发垂体后叶神经部,分泌催产素,以排空乳汁。 生乳激素在产后迅速下降,产后3周降至非孕水平,只是在婴儿吸吮时方上升,但至产后3个月左右,吸吮刺激造成的上升反应也消失。此时泌乳功能,只是依靠婴儿规律的吸吮与排空,母体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宜的营养维持,故凡精神紧张、恐怖刺激或不规律哺乳、不吸空乳房,乳汁分泌便可减少或终止。如不哺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多在产后6周开始恢复。一般在6~8周月经复潮。初1~2次月经常为无排卵性。3个月左右恢复有排卵的正常月经。实验证明,哺乳者在产后期4周内卵巢感受性低下,至5周后卵巢功能开始恢复。由于血浆内有间断性生乳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加以生乳激素可直接抑制雌激素对垂体-下丘脑的正反馈作用,致月经中期缺乏黄体生成激素(LH)高峰值而无排卵亦无月经。产后2~3月后,由于哺乳引起的生乳激素增高反应逐渐消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恢复功能,黄体生成激素出现高峰值,卵巢开始排卵。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可早在产后8周即行经,但大多数哺乳妇女须至产后5~6月后方恢复月经。 (4) 血液及循环系统变化: 妊娠期形成的血液及循环系统变化,至产褥期恢复正常。产后子宫-胎盘血循环消失,加以此时已无妊娠子宫的压迫,下腔静脉回流血增加,下肢静脉充盈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现象恢复,循环血量立即增加约15~30%,并反射性引起脉搏减慢,每分60~70次左右。此后血容量逐渐减少,其中75~90%为血浆,因而血液稀释情况得以恢复。循环血量一般在产后2~6周恢复至正常。心电图左移情况消失。产后白细胞可增高至15000~30000/mm3,于产后1~2周恢复。产时组织损伤物质释入血液,使血浆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量增加,使红细胞凝集力增强,血沉继妊娠末期增速达50mmH2O/h,产后6~12周方恢复正常。其他凝血因子如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浓度也显著上升,妊娠末期下降的血小板数在产后回升。加以下腔静脉血流缓慢,易于形成血栓。产褥期贫血很常见,或为妊娠期贫血的继续,或由于产后出血造成。 (5) 呼吸、消化系统改变:产后因膈肌下降,腹压恢复。呼吸深而减慢为每分钟14~16次,胸式呼吸转为腹胸式。原有的轻度呼吸性碱中毒消失,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5~10mmHg。妊娠期胃酸减少,产后10天左右恢复。产后腹壁及骨盆底肌肉松弛,活动少,因而易发生便秘。 (6) 泌尿系统变化:妊娠期母体泌尿系统的变化,需在产后4~6周复原。产时膀胱及膀胱三角区受压,发生水肿、充血、郁血、易致产后尿潴留;或因外阴产伤性疼痛反射,加以腹壁松弛,也易引起尿潴留、残余尿,这些都是尿路感染的因素。 (7) 腹壁变化: 妊娠期下腹白线的色素沉着。于产褥期逐渐消退。初产妇紫红色的妊娠纹变为白色。被过度扩张断裂的腹壁弹力纤维和分裂的腹直肌,需较长的复旧时间,但多数遗留松弛的腹壁,甚至腹直肌分离。 (8) 代谢变化:产后因全身各系统复旧,进行着营养物质及水、电解质复杂而旺盛的新陈代谢改变。产后尿量多,出汗多,以排除多余水分。血液氨基酸浓度、三酸甘油酯磷酯及总酯量增加,肌酐排泄量多,并排除多余氮和脂类。胆固醇酯在产后第一天即下降。基础代谢率一般在产后10天恢复正常。由于哺乳,糖耐量在产褥早期增高,常出现营养性糖尿及乳糖尿。通过产褥期新陈代谢复旧改变,体重丧失约10kg,其中绝大部分为水分,包括细胞外潴留的水分,血浆内水分及恶露。 产褥期的临床表现为: ❶产后24小时内由于体力消耗及组织代谢反应,体温可升高,多在38℃以下,24小时内转为正常。 ❷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汗甚多 (即褥汗)。 ❸胎盘娩出后子宫位于脐下1~2横指处,产后第一天骨盆底及子宫下段肌肉收缩缩复,子宫底反而高于脐平,此后则子宫底随着复旧每天下降1~2cm,产后10~14天子宫底降入盆腔,而不复能在腹部触及。 ❹初产妇产后保持持续性子宫收缩复旧过程,一般不觉疼痛,经产妇特别是多产妇,因子宫壁肌纤维组织中的结缔组织增多,产后宫缩常有阵发性松弛及阵发性强烈收缩,以至引起疼痛,哺乳时更明显,称为宫缩痛,也称“后阵缩”,一般在产后2~3天后逐渐减轻而消失。 ❺产后由生殖器官排出的阴道分泌物称为恶露。初3天为血性恶露(红恶露),含新鲜血液,血块及脱落的蜕膜、羊水、胎脂等。以后颜色渐淡,为浆液性恶露,含血液渐少且陈旧,但白细胞、坏死蜕膜及宫腔、宫颈、阴道的浆液、粘液相对增多,并混有细菌。正常情况下,6天内恶露量约为250~500ml,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7~10天,恶露血量已甚少,主要为浆液性黄白色,含大量白细胞及蜕膜细胞,称白恶露,约在产后3~6周停止。正常恶露具有血腥味。 正常产褥期虽属生理范围,但是机体各系统经过一次重大变动。子宫胎盘附着面及软产道有着或多或少的创面。分娩时体力消耗、失血、精神紧张等,也使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加以旺盛的泌乳功能,若稍有不慎,易致疾病。所以产褥期的处理非常重要。产后至少严密观察1~2小时,反复轻柔地按摩子宫,注意收缩程度、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量。若一切正常,一小时后测脉率、血压及体温;若子宫体软、收缩缩复不良,则用手按摩宫底使之收缩变硬。收集出血,以正确判断出血量。必要时给催产素10~20u或麦角新碱0.4mg,肌注,或两者并用。观察至子宫收缩良好,确实无出血危险时,送入产后休养室。 产后4~6小时应鼓励产妇小便,以防尿潴留而影响子宫收缩,引起产后出血。若产后8小时无过多出汗但仍未排尿且膀胱明显充盈时,可用热水冲洗外阴或下腹放置热水袋等方法诱导排尿。新针气海透曲骨、三阴交透悬钟或三阴交、阳陵泉穴封;推拿利尿穴,仍无效时,留置导尿管48~72小时后行间歇放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产后为预防便秘,可多吃蔬菜,便秘者可服通便药。 产后需注意外阴清洁,以1∶5000高锰酸钾或1∶2000新洁而灭等缓和消毒液擦洗之,置无菌会阴垫。伤口疼痛者需注意有否血肿形成。随时注意恶露性状、气味、色质,伤口有无硬结、红肿、脓性分泌物及伤口愈合情况。浅表缝线3~4日拆除、会阴切口缝线5~6天拆除。 产后应进易消化、富有营养、高维生素饮食。以半流质为宜。注意皮肤清洁,4周内不宜坐浴,可擦浴。衣服应宽畅、清洁。产后6~12周内不宜性生活。 产后数天应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至少一次,有发热者则需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产后宫缩痛严重时,可行新针治疗(三阴交、合谷、中极、曲骨)或服生化汤。产后应给予安静环境、充足睡眠。如无禁忌、即使是剖宫产者,亦可于产后第2天起床。产后运动,可促进大小便通畅、增进食欲、易于入睡,避免恶露潴留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迅速恢复健康,并促进子宫支持韧带、盆底组织紧张度的恢复。但在产后月内应避免久立、久蹲及重体力劳动。并及时治疗能增加腹压的疾病,如久咳、便秘等。 产后8小时可开始喂乳,以促进泌乳。哺乳前应洗净双手及乳头,每隔3~4小时哺乳一次,夜间减去一次,每次吸乳不超过15分钟。双乳要轮流吸空,哺乳时勿使乳房堵塞婴儿鼻孔。当乳房胀痛硬满而乳腺管不通时,可服生化汤加减以通乳散结,或肌注催产素10u,15分钟后吸乳。产后3~4日后,乳房不胀、乳汁不足,母体体质较弱者,可服养血益气通乳的方剂或针刺双侧少泽、足三里,艾灸膻中。因病不能哺乳或因其它原因需断乳者,应在产后及早回乳,可用芒硝半斤分装两袋分别敷两乳房,同时煎服炒麦芽,连用3天,此期间不宜另进流汁饮食、吸乳、挤乳;或用乙菧酚5mg, 1日3次,共3天口服或肌注。初产妇或乳头凹陷者易发生乳头皲裂,可局部涂10%复方安息香酊或10%鱼肝油铋剂,中药黄柏、白芷、香油糊、蜂蜜等均有效。 产后还应指导避孕措施。要求绝育者,可在产后48小时进行手术。 产后6~8周进行健康检查(产后检查),了解生殖器官及全身恢复情况,哺乳情况,以便及时纠正异常。检查内容包括: ❶生殖器官检查,观察外阴、阴道、子宫颈分泌物,检查裂伤愈合情况,会阴、骨盆底支持组织的恢复情况,子宫大小、位置、有无复旧不全,附件炎症等。如有炎症应及时治疗。凡有子宫后位、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盆底松弛者,可指导应用肛提肌、腹肌运动及膝胸卧式,常能获得佳效。 ❷一般健康检查,包括检查乳房、腹壁有无异常;测血压、体重、验血、尿常规等以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恢复情况,有无后遗症;及其他妊娠合并症如心、肾疾病等。帮助确定以后的治疗。 平产假56天(某些地区已改为70天),难产、双胎、并发症者再增加2周。 ☚ 新生儿Apgar评分法 高危妊娠 ☛ 产褥期chǎn rù qīpuerperi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