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柏拉图的学生,跟从柏拉图学习达二十年之久。之后在雅典吕克昂建立自己的学园,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其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以他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系统而完整的伦理学说。他不赞同柏拉图的善的理念观点,认为它是抽象的、神秘的,是人们所达不到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用的。他指出,善就是幸福,是灵魂的一种活动,“幸福即是心灵合于完全德行的活动”。人的灵魂并非都是理性的,它既有理性的部分,又有非理性的部分,即感情、欲望、嗜好等。只有把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结合起来,人才能够达到至善的自我实现,才能获得完全的幸福。如何把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结合起来呢?亚里士多德提出他的“中道”原则。他指出:“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是德行,即遵守中道”。“中道”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过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是非理性因素不受约束的结果。只有不偏不倚地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把理性的因素和非理性的因素结合起来,才是美德的特征。例如,勇敢就是蛮横和怯懦的中道,豪爽是浪费和贪婪的中道,谦虚是羞怯和无耻的中道,节制是放纵和无欲的中道,不卑不亢是虚荣和卑贱的中道,机智是狡滑和粗鄙的中道等等。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是过或不及,还是遵守中道,皆出于人的意志。人的意志有经过慎思自动选择善恶的能力。因此,行为结果应由行为者自身负责。但是,他认为,要达到中道并非轻而易举,中道“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决不是容易做到的”。正因为不易做到,美德或德性即中道才显得高贵。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达到中道,应注意以下三点:在过与不及两者中,先选择与中道较近者,例如,鲁莽与怯懦,先克服怯懦,因为它比鲁莽距勇敢更远;注意克服自己的偏好,避免错误,才会走上中道;在实践中,“我们有时也应当偏于过度,有时也应当偏于不及,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中道与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遵循理性指导,无理性即无德性。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学,试图在道德生活中走一条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中间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