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军都督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军都督府官署名。明初,管理各军的官署为大都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成五军都督府,即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和各省的都司、卫所。军令权则在兵部。朱棣迁都前、在北京设行在五军都督府。迁都后,去行在二字,在南京的五军都督府,加南京二字,分掌南京卫所。各都督府的长官为左右都督。 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明代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的合称。即,五都督府。《弇山堂别集·皇明异典》: “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又为中、左、右、前、后5军都督府,使知院,从一品,为左右都督,升正一品; 副使同知院,正二品,为都督同知,从一品; 签院,从二品; 判官,从三品。” (见: 五都督府) ☚ 五都督府 五城兵马司 ☛ 五军都督府明代的军事领导单位。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统领京师和外地各都司、卫所。军令权属兵部。各府长官为左右都督。 五军都督府明代设立的中央统兵机构。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以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各军。二十七年,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为由,改大都督府为五军(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五军都督府设左、右都督各1人,正一品:都督同知1人,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三者都是五军都督府的长官,均由公、侯、伯充任,平时掌管所统都司、卫所的军政事务。五军都督虽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令。调兵之令由兵部奉皇帝之命颁发。 五军都督府明代官署名。明太祖初设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除锦衣等亲军及上直卫外的在京各卫所、在外各都司卫所,实际上仅管兵籍、军政。军官选授、军令权则属兵部。永乐间,初在北京设行在五军都督府,迁都北京后,取消“行在”二字,在南京的则加“南京”二字。各府设左、右都督等官,多由公、侯、伯充任。 五军都督府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率起义军攻下集庆时,沿元制置行枢密院,自领枢密院事。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明建国后沿置,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卫所各和外地各都司卫所,惟锦衣卫等上直卫不隶五府。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军令权,兵部有军令权而无统兵权,以互相制约。每府设左右都督, 秩正一品;都督同知,秩从一品,都督佥事,秩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所属经历司有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员额各一人。永乐元年(公元1408年)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无定员,经历、都事各一人。后又分五府,称为行在五军都督府。后除“行在”字样,在南京者加“南京”二字。分掌南京卫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