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于伶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于伶1907—1997江苏宜兴人 于伶
于伶
于伶1907——原名任禹成,筆名尤兢、任伽、葉富根,江蘇宜興人,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生。1926年入蘇州第一師範學校,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入北平大學法學院俄文政法系,並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平分盟和北平劇聯分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劇聯北平分盟和苞莉芭劇團負責人。1933年1月調上海,在左翼戲劇家聯盟總盟從事組織工作,同時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組織秘書。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任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組織部部長。八一三淞滬抗戰後,任中共上海局文委委員,先後組成青鳥劇社、上海藝術劇院、上海劇藝社,與林淡秋合編《戲劇與文學》月刊,爲《文匯報》、《中美日報》編《劇藝週刊》。1941年春赴香港,組織旅港劇人協會。1942年赴重慶,與夏衍等組織中國藝術劇社。抗戰勝利後,在中共上海工作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工作。1946年恢復上海劇藝社,演出《戲劇春秋》、《孔雀膽》、《升官圖》和 《草莽英雄》 等劇。1949年5月,任上海市軍管會文化教育管理委員會委員和文藝處副處長、軍代表,建立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廠長。1950年至1966年,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委員,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局長,上海市電影局顧問,國務院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市分會副主席等職。1979年當選爲全國文聯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著有《警號》、《以身許國》、《杏花春雨江南》、《戲劇春秋》、《夜上海》、《聶耳》等。 于伶 于伶1907—1997剧作家。原名任禹成,笔名尤兢等。江苏宜兴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在北平读大学时加入“左联”“剧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上海,担任“剧联”和“左联”分部的领导工作。在此期间,适应全民抗日要求,写了不少反帝题材剧作。抗战开始后,是上海戏剧界抗日救亡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孤岛”时期,任地下党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皖南事变后到香港领导进步戏剧和电影工作。抗战胜利前后,在重庆、上海等地坚持以文艺争取民主的斗争。代表作有话剧《夜上海》《杏花春雨江南》《长夜行》《大明英烈传》《七月流火》等,电影剧本《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电影局顾问等职,创作电影剧本《聂耳》《大李、小李和老李》等。有《于伶剧作集》。 ☚ 冯铿 周文 ☛ 于伶 于伶1907.2.23——原名任锡圭,字禹成,又名任尚之。笔名有任伽、尤兢、叶富根、任用梁等。江苏宜兴人。1930年在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系读书,1931年加入北方左联和北方剧联。同年任北平剧联和呵莽剧团、苞莉芭剧团负责人,领导天津、济南、太原及绥远等地的剧联小组,并参加编辑《戏剧新闻》。这个时期创作有独幕剧《灯塔》、《风嫂嫂》、《瓦刀》、《警号》(又名《一颗炸弹》)和《丰收》等。1933年到上海,历任剧联组织秘书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秘书,分工领导剧联、教联、语联等。1934年参加电影小组,在《申报》的“电影专刊”发表了大量影评。1935年春,任剧联党团书记,直到七七事变前后。这个时期的创作有《夜光杯》、《腊月二十四》、《夏夜曲》、《汉奸的子孙》、《回声》、《浮尸》、《蹄下》、《血洒晴空》等四十多个独幕剧和多幕剧,还翻译剧本《西班牙万岁》。其中五幕剧《夜光杯》情节新奇曲折,形象独特鲜明,获得好评。抗战爆发后,他留守上海,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主任秘书之一,兼任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部长,并积极组织十三个抗日救亡演剧队和三个战地服务团、一个京剧界救亡协会。上海沦为“孤岛”后,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领导上海剧艺社、上海艺术剧院、青鸟剧社开展抗日戏剧运动。这个时期的创作有话剧《“皇军”的“伟绩”》、《女子公寓》、《花溅泪》、《女儿国》、《夜上海》、《大明英烈传》等,其中《夜上海》被李健吾称之为“八一三”以后最能说出上海生活的戏剧。1941年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司徒慧敏等发起组织旅港剧人协会。创作短剧《第四种病人》和《庄严与卑鄙》等。同年7月在桂林完成四幕话剧《长夜行》。1943年在重庆与夏衍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坚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在重庆的近三年时间里,创作了剧本《杏花春雨江南》和《心狱》,与夏衍、宋之的合写了《戏剧春秋》和《草木皆兵》。1945年回到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工作,创作多幕剧《清流万里》等。1948年秋南下香港,主编《华商报》的“舞台与银幕”双周刊, 《文汇报》的“影剧周刊”, 《大公报》的“影剧”周报。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文艺、文教、电影、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创作有多幕剧《七月流火》,还与孟波、郑君里合作创作电影剧本《聂耳》。他的戏剧创作以迅速、多产著称,记录了民主革命时期白区的战斗生活片断,在我国话剧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 丁西林 万川 ☛ 于伶 现代剧作家。笔名有尤竞等,江苏宜兴人。30年代为左翼戏剧运动的骨干成员,抗战初期在上海“孤岛”坚持创作,著名作品有《夜上海》、《大明英烈传》等。 于伶剧作家。1907年2月23日生,1997年去世。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人。1930年,就读于北平大学法学院,开始写作剧本。1931年加入“左联”北平分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的筹备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到上海参加“左翼剧联”和“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工作。1938年,参加组建“上海剧艺社”。1941年,与司徒慧敏等人在香港组织“旅港剧人协会”。1942年西行桂林、重庆。1943年,与夏衍等人创立“中国艺术剧社”。抗战胜利后,投身于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1949年后,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剧协、影协、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一生写了近60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话剧《汉奸的子孙》、《夜光杯》、《浮尸》、《夜上海》、《长夜行》、《杏花春雨江南》、《七月流火》等,电影剧本《聂耳》等。 于伶 于伶1907—Yu Ling现代剧作家。原名任禹成,笔名尤兢、于伶等。江苏宜兴人。在求学期间,他就开始了戏剧活动。1931年加入“左联”北平分盟,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与此同时,他开始了左翼话剧创作。1933年任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负责人。“七·七”事变后,他坚守上海“孤岛”进步戏剧阵地,创作了大量剧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戏剧界担任领导工作,同时进行剧本创作。1958年《于伶剧作选集》出版。 ☚ 李健吾 欧阳予倩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