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人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人台

二人台

民间小戏的一种。流行于内蒙及河北、山西的一部分地区。源于当地民歌《丝弦坐腔》,并吸收山西民间歌舞及受蒙古民歌与社火的影响演变而成。演员一般为一男一女,可分饰多种角色。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的走唱形式。唱腔丰富,伴奏用笛、扬琴、四块瓦、四胡及打击乐等。传统剧目有《走西口》、《五哥放羊》、《打金钱》等。

☚ 一、民间文学术语、作家及歌手_(一)名词术语   二人转 ☛
二人台

二人台

流行于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四省区交界处的戏曲剧种,是在当地民间小曲或秧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 一种歌舞小戏。一般只有两个脚色: 一丑一旦,有时丑角可扮演数人,所以叫二人台。由于流行地区与方言土语、风俗人情不同,各地各有特点。此外,宁夏、甘肃北部也有流行。
内蒙古二人台又分两路,呼和浩特以东为东路,脚色已发展为多个,西路则仍保持 一丑一旦 格局。腔调多达200多种,大都专曲专用或一剧一曲,属联曲体,有时也借用板腔体唱腔。曲调多为蒙古族与汉族民歌、小曲,如〔巴番杭盖〕、〔森吉德玛〕 等,剧目有《走西口》等。陕北二人台,以榆林小曲为主,曲调有 〔挑菜〕、〔撇白菜〕、〔叹十声〕、〔红云〕等,多为 一剧 一曲,有时也可数曲,形成联曲。唱词多为两句 一组,第 二句押韵。经常上演的剧目有30余种,如《尼姑思凡》、《打灶王》、《五月散花》等。山西 二人台曲体结构基本上是联曲体,传统唱腔句式多为两句式或四句式,五、七言为主。上句即单句不押韵。剧目有《打樱桃》、《栽柳树》、《五哥放羊》、《方四姐》等百余个。山陕二人台已吸收、借鉴板腔唱腔,形成联曲、板腔相结合的曲式唱腔结构。

☚ 晋剧   吉剧 ☛

二人台

内蒙古地方剧种。原由一丑一旦表演,故名,初亦称“蒙古曲儿”,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等地。由蒙、汉民歌及汉族的“社火”等艺术形式融汇发展而成。民国初年,蒙古民间艺人老双阳曾对服饰、化装、表演等进行改革。后逐渐形成两种风格各异的流派。东路唱腔流行于集宁、丰镇一带,受晋剧、道情和咳咳腔影响较大,曲调朴实,优美;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及蒙古族音乐成分较大,曲调欢快,富音乐性,并形成了固定板式。演唱、舞蹈、独白结合。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后出现了多人表演形式,多以笛子、四胡、洋琴等乐器伴奏。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探病》、《打金钱》、《挂红灯》等。

二人台

内蒙古地方戏曲剧种。初亦称“蒙古曲儿”。原由一丑一旦表演, 故名。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等地。由蒙、汉族民歌和民间音乐及汉族的“社火”等艺术形式融汇发展而成。最早出现于包头等地。清末民初,蒙古族民间艺人*老双阳曾对扮装、服饰、表演等进行改革。后逐渐形成为两种风格不同的流派。集宁、丰镇一带的号称“东路”, 受晋剧、道情和咳咳腔影响较深,曲调多保持原来朴实、优美的民歌风韵: 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及蒙古族音乐成分较多,曲调跳荡欢快,音乐性强, 并形成固定的板式。唱、舞、白结合, 戏小演员少,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内容丰富,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后艺术形式日臻完美,出现了多人表演形式,多以笛子、四胡、洋琴等乐器伴奏。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探病》、《打金钱》、《挂红灯》、《阿拉奔花》等二百余种, 唱曲和乐器曲数百个。

二人台

二人台

二人台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相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东路和西路二人台,经常演出的剧目共有100多个。《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二人台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营养较多,如《走西口》的唱腔已向板腔体发展。唱法主要有真假声结合和高打低唱两种,东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响较深,如《卖药》、《十不足》等的曲调,几乎是全盘移植而来。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佛曲和蒙族民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

☚ 蒙古包   蒙古族曲艺 ☛
二人台

二人台

戏曲剧种,俗称 “打玩意儿”。流行于内蒙古及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是清代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 “丝弦坐腔” 的基础上,吸收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清末民初,出现了职业戏班。起初演出形式十分简单,角色只有一丑一旦。后来发展成为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
内蒙古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东西两路。西路保持着早期二人演唱的形式,剧中人物若超过两名,便由丑角兼演。东路若遇这种情况,便由多人分饰角色,同台演出。
二人台的服装、化妆深受晋剧影响。它的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打金钱》、《五哥牧羊》、《珍珠倒卷帘》等。

☚ 壮剧   目连戏 ☛
二人台

二人台

戏曲剧种的一种。俗称“打玩艺儿”。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舞小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地区。清光绪年间于内蒙古西部,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汉族民间歌舞而创造出一丑一旦的歌舞小剧。清末民初,内蒙古自治区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东西两路。西路仍以二人演唱的形式发展,剧中如遇有超过两个角色时,即由丑角兼演,俗称“抹帽戏”;东路较西路有所发展,小戏的剧中角色多时,则由多人分饰不同角色演出。最早的职业小班出现在土默川一带。二人台的唱腔调较多,约有200余种,一般是专曲专用,有的发展为板式。西路的牌子曲多达百余个,多在演出前单独使用,东路仅有20多个,采用结合剧情使用。牌子曲很多,是蒙汉民间艺术交融而成的。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东路增加了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经常使用的小道具有扇子、手绢和霸王鞭等。服装、化妆主要是仿效晋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山西都先后建立了专业演出团体,二人台已显蓬勃发展起来,民间业余演出也极为活跃。经整理改编的主要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探病》、《拉毛驴》等。新编剧目有《闹元宵》、《二次探病》和现代剧《光棍娶妻》等。有的剧目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唱。《走西口》等剧已摄制成影片。

☚ 蒲剧   粤剧 ☛

二人台

戏曲剧种之一。俗称“双玩艺儿”。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北部、河北张家口一带。清代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起初只有一丑一旦二人演唱,丑角兼演多种角色,俗称“抹帽戏”,后发展成戏曲形式。唱腔曲调有200多种,大都专曲专用,有的已向板式发展。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经过整理改编的剧目主要有《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探病》、《拉毛驴》等,现代戏剧目有《二板头进城》、《青山前哨》等。《走西口》、《卖碗》已摄制成影片。其中有些剧目如《阿拉奔花》、《海梨花》等,系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唱。名老艺人有计子玉、樊六、刘银威、高金栓、班玉莲、亢文彬、刘全等。

二人台er ren tai

【戏剧】new type of folk drama evolved from the song-and-dance duet,popular in Heilongjiang,Jilin and Liaoning Provinces

二人台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亦称“蒙古曲儿”。原由一旦一丑表演,故名。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及临近的山西北部、河北张家口一带。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戏。由本地民间流行的爬山调与蒙古族及汉族民歌结合发展而成。一说形成于包头,另说形成于河套,实际上形成于土默川农村。进行化妆表演,唱、舞、道白相结合,活泼生动,地方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传统剧目有《走西口》、《看花灯》、《打金钱》等200余种。有东路、西路之别,其剧目、曲调、唱腔、风格、演出形式虽相同,但也有互异之处。呼和浩特市以西为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和蒙古音乐成分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呼和浩特以东为东路,受晋剧影响较深,曲调较多,保留朴实、优美的民歌风韵。二人台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尤其解放后发展较快,艺术形式日臻完善,出现多人表演形式,并伴以各种乐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