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约翰·克利斯朵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的长篇小说。全书共10卷,书中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今日的贝多芬”。第一卷《黎明》,写他出生在德国莱因河畔的一个小城。祖父、父亲都是贫穷的音乐师。父亲酗酒,性情粗暴;母亲温柔善良,体贴人,对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深厚的母爱。第二卷《清晨》,写主人公从小表现出坚忍无私的性格,14岁起开始以教钢琴谋生。曾经有过一次同弥娜的初恋。第三卷《少年》,描写一种充满激情和神秘的生活。约翰,克利斯朵夫同寡妇萨比娜相爱,在凄楚哀惋动人的内心矛盾冲突中,萨比娜离开了人间。接着,他被一个商店女孩子抛弃。继与弥娜初恋之后,他的强烈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了伤害。他发现家庭、社会同样都是令人灰心丧气的,他深深地体验到了人世间的不平和生活的苦涩。第四卷《反抗》,这时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需要从本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年来,那根把他捆得紧紧的情欲的绳子突然断了,因此可以在思想的湖上飘浮,然而他活泼的生机不容许他长时间以这种烟雾似的幻梦为满足。他不仅厌恶德国艺术的谎言假话,而且也不满意自己过去的作品,那仿佛是瞎子谈论颜色,全是拾来的人云亦云的俗套。家乡对他显得太狭窄了,为了艺术、生活,他渴望着更广阔的天地。在一次殴斗中,他打伤了排长和几个兵,因此逃往巴黎。第五卷《节场》,在巴黎,发现这个举世闻名的法国首都原来是乱糟糟的,各人只顾自己的个人主义风尚使他感到恶心,同时对巴黎过时的音乐,不道德的文学,武断或轻佻的做人态度都有反感。唯一的收获是同奥里维·耶南结成志同道合的好友。第六卷《安多纳德》,这是相对独立的一卷,专门写外省的一个银行职员家庭的变迁,这个职员死后,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巴黎探亲,以及姐弟两人成长的故事。这个男孩就是奥里维,女的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德国遇到过的那个法国女教师安多纳德。第七卷《户内》,写克利斯朵夫通过奥里维看到了真正的法国,一个外表轻浮实际上是勤劳勇敢富有英雄气概的国家。第八卷《女朋友们》,写克利斯朵夫终于在巴黎赢得了荣誉。奥里维结婚后,克利斯朵夫精神上感到孤单,不久,先后同一个女钢琴家和一个女演员来往。奥里维同妻子离异。第九卷《燃烧的荆棘》,奥里维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同克利斯朵夫一起参加工人斗争的行列,在一次游行冲突中奥里维不幸丧生。克利斯朵夫杀了一名警察后逃到瑞士。第十卷《新的一天》,写克利斯朵夫旅居瑞士、罗马的生活,直到逝世。在罗马,他陶醉在葛拉齐亚的纯真的爱情中,他的音乐也变得恬静了。在他弥留之际,克利斯朵夫对着幻觉的上帝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双臂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首先在于作者按照自己给英雄所下的定义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英雄艺术形象。作者所理解的英雄不是指思想或权力的优势;而是那种出自心灵的精神力量:真诚,勇敢,对人类的爱。约翰·克利斯朵夫就具备了这些品质。作者希望由于这部作品而能使法国重新燃起过去伟大心灵的火花。此外,克利斯朵夫所走过的道路是个人奋斗的道路。他的坎坷一生,也是他的心灵遑惑不安的一生。这象征着个人奋斗的知识分子处在消沉、骚乱、堕落的社会中,面临时代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时刻的那种焦急不安的心情。其次,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作品的音乐性。作者把音乐的旋律节奏渗透到小说的结构中去了,整部作品就是一支交响乐。再其次,是“文字跟从心灵的节奏”,心灵是单纯的真挚的,因此,这部作品的文字也非常简单明白, 自然流畅。最后一点是作者写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与活动较多。自然景物的描写从属于内心世界的变化,起背景或烘托作用。当然,罗曼·罗兰的时代早已过去,他的英雄定义也已过时,但作品中对虚伪、不公平与非正义的暴力的抨击力量,以及主人公对艺术的执着精神,却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最重要的作品。全书共10卷,写于1904年~1912年。作品以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叙述了一个天才的作曲家奋斗成名的一生。克利斯朵夫生于一个平民音乐世家,极有音乐天赋。他从小就很倔强,成年后不能容忍德国音乐庸俗和感伤的情调,对人生和艺术极其真诚的追求使他和保守势力经常发生冲突。一天,他打死了一个欺压农民的行凶士兵,匆匆逃到想往以久的法国。在巴黎,他面对虚伪、颓废的艺术,孤军奋战,屡遭失败。他与颇具才华的法国青年文学家奥里维结成知己,共同投身工人运动,寻求与民众结合的道路。在一次游行中,奥里维被害。克利斯朵夫跑到瑞士,悲痛欲绝万念俱灰。经过种种痛苦的磨难之后,克利斯朵夫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安宁。晚年他成了弛誉欧洲的音乐大师,沉溺于宗教音乐的创作,过着与与世无争的生活。当年的斗士,此时对一切都只有谅解、同情和怜悯了。作品多层次地反映了德、法两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社会矛盾。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腐朽堕落。作者通过主人公反抗——失败——妥协的人生之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极端复杂而又矛盾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歌颂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出“战斗的人道主义”思想。罗曼·罗兰是个精通音乐的作家,他的这一特质赋于小说以音乐性和节奏感。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一卷都是不同结构的乐章。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与作者的议论和思想发挥相映衬;抒情色彩和哲理政论相交织,构成作品“长篇叙事诗”的独特格调。作者笔锋纵横地描绘了欧洲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提出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重大问题,使作品成为反映当时欧洲生活和思想文化的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社会性长篇小说。 罗曼·罗兰初期文学创作集中于剧作,后相继创作了《贝多芬传》、《米凯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小说《柯拉·布勒尼翁》、《母与子》以及大量的文论。1915年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的中译本,后多次再版。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于1904~1912年完成。并因此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是以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讲述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平民子弟、一个有才华的钢琴家、作曲家约翰·克利斯朵夫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 《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长篇小说(1904~1912)。法国罗曼·罗兰 (1866~1944) 著。作者按交响曲式的四个乐章将小说分成四个部分,描述了音乐家约翰的一生。第一部写他青少年时代在德国的生活、音乐的启蒙和初恋的失败: 第二部写他因打死一个企图侮辱农村少女的德国士兵被迫逃离祖国,来到他向往的法兰西,希望找到真正的自由与艺术。然而无情的现实使他的幻想破灭。在巴黎,音乐艺术已完全商品化、庸俗化,真正的艺术无人问津。他只得以教家馆为生,并经历了与两个女弟子的没有结果的爱情和在贫民区的苦斗,第三部主要写与法国青年诗人奥里维的纯真友谊,在他身上有作家的影子; 第四部写五一节工人游行中,奥里维被军警踩死,约翰在混战中打死一警察后逃往瑞士。许多年后,老人已成为音乐大师,与周围的人和解,在追求“永恒”的艺术中逝世。约翰是反抗堕落的西方精神文明的孤独的叛逆者形象,他最终的“和谐”结局客观上表明了这种小资产者个人反抗的失败,也表明了作者本人世界观的弱点。小说融合了各种文学体裁特点,结构风格近似音乐史诗,基调清晰、优美,充满激情与诗意。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萌芽 共产党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