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红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红烛》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流泪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 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籍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 这首诗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反映了青年时期的闻一多的真实思想感情。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在《红烛》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献身精神。诗人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烛作为题咏的对象,红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在这首诗中,作者却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诗人借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心。而他的这颗心,就是要燃烧着,为人类、为世界创造光明。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就点明这种象征的含义,以后逐步展开,完成这象征意象的表达。本诗表现了诗人一度的矛盾与彷徨,“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芒?”可笔锋一转,诗人又以坚决的口吻道出了自己的信念:“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颗火热的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虽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路,但对于自己所进行的奋斗却丝毫不悔。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诗人更是忧心如焚,他要以他的一颗赤诚的心打破旧的封建枷锁,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在这段描述中,诗人奉献出了一颗充满改造世界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心。但是,诗人在歌唱光明、勇于献身的同时,也在流泪。“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自己就要流泪灰心。这种表面矛盾的描写,表现了五四运动落潮后先进青年的典型心态。他们坚持斗争,不满现实,可又感到压抑与苦闷。闻一多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希冀、光明和追求光明的不屈精神。诗歌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为真理而献身的生活态度:“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头,使人读起来连贯、上口,同时也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红烛》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红烛》

为了装点这凄清的除夕,友人从市集上买来一对红烛。

划一根火柴,便点燃了,它的光亮立刻就劈开了黑暗,还抓破了沉在角落上阴暗的网。

在跳跃的火焰中,我们互望着那照映得红红的脸,只是由于这光亮呵,心也感到温暖了。

可是户外赤裸着的大野,忍受着近日来的寒冷,忍受那无情的冻雨,也忍受那在地上滚着的风,还忍受着黑夜的重压……它沉默着,没有一点音响,像那个神话中受难的巨人。

红烛仍在燃着,它的光愈来愈大了,它独自忍着那煎熬的苦痛,使自身遇到灭亡的劫数,却把光亮照着人间。我们用幸福的眼互望着,虽然我们不像孩子那样在光亮中自由地跳跃,可是我们的心是那么欢愉。它使我们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风雨,还忘记了黑夜;它只把我们领到和平的境界中,想着孩子的时代,那天真无邪的日子,用朴质的心来爱别人,也用那纯真的心来憎恨。用孩子的心想来织造理想的世界,为什么有虎狼一般的爪牙呢?为什么有那一双血红的眼睛呢?为什么有鲜血和死亡呢?大人们难道不能相爱着活下去吗?

可是突然,不知道是哪里的一阵风,吹熄了那一对燃着的红烛。被这不幸的意外所袭击,记忆中的孩子的梦消失了,我和朋友都噤然无声,只是紧紧地握着手。黑暗又填满了这间屋子,那风还不断地吹进来,斜吹的寒雨仿佛也有一点两点落在我的脸上和手上。凄惶的心情盖住我,我还是凝视着那余烬的微光,终于它也无声地沉在黑暗中了。

(193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红烛》集)

赏析这是一篇哲理很强的散文小品。它通过一对红烛的燃烧,热情地歌颂了光明,诅咒了黑暗。

光明是人们所向往、所追求的。然而,世界并不处处、时时都是光明,总有黑暗的一面。于是,光明与黑暗的争斗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对重要的矛盾。作者正是通过红烛的亮光,把光明战胜黑暗这一并不深奥的道理,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出来。

你看,除夕夜燃亮了一对红烛,“它的光亮立刻就劈开了黑暗”。与此同时,光亮也带来了温暖,这温暖又驱散了除夕夜的寒冷。然而在户外,“赤裸着的大野”却仍然在忍受着“近日来的寒冷”,“无情的冻雨”,“地上滚着的风”。不仅室内室外有光与暗、暖与寒的矛盾,就连红烛本身,也有一个自身“忍着那煎熬的苦痛”,“却把光亮照着人间”的矛盾争斗过程。作者由此又派生出一对矛盾——爱和恨,提出“用朴质的心来爱别人,也用那纯真的心来憎恨”的美好愿望。不难看出,作者无论讲光与暗、暖与冷,还是爱与憎,都鞭辟入里,富有哲理,并使人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末段,文章还点出了一个“第三者”——“风”。风吹熄了燃烧的红烛,于是光明又不得不让位于黑暗。风是扼杀光明的黑手,风是助纣为虐的帮凶。人们要留住光明,就要与风斗争。由“风”这个恶势力,人们不是很容易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那些专门扼杀正义制造阴暗的恶势力么?

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而作者在写它时,把它放在冬天的寒夜,这就极易使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想;而这个寒夜,又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新旧更替的除夕,这就使文章的哲理味更足、更深化。

哲理随笔最忌生硬说教。作者通篇抒发的是自己从点燃红烛到风吹熄烛这一过程中的切身感受,没有强加于人的说教,有的只是实在可信的道理。为了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溢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乍看,似乎是在讲红烛本身,其实,不过是借讲红烛而讲由红烛生发而出的哲理。这种叙事小而具体,讲道理大而具普遍性的“以小见大”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讲的是红烛,而孕育其中的哲理,却可涉及到自然和社会,进而涉及到人生观、世界观等重要领域。一篇只有600字的散文小品,能在读者心里激起如此多的浪花,受到如此深的启迪,实是难能可贵。

近年来,哲理性小品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而小中见大,寓意深远的尤为罕见。愿《红烛》也带给我们一点写作哲理性小品的光明和勇气。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