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微波损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微波损伤

微波辐射造成的人体组织损害。一般症状是头痛、失眠、疲倦无力、晕厥、消瘦、心跳过缓。长期受到微波辐射可出现脱发、性功能障碍、血压下降、晶体混浊等。微波损伤主要是意外事故或职业性损害。法医学鉴定时主要是根据症状以及患者与微波的接触史。

微波损伤

微波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微波损伤microwave injury

是波长在毫米至分米范围的电磁波引起的损伤。临床表现有呼吸窘迫、心动过速、高血压;随后转变为持续性高血压,体温显著升高时流涎增加。诊断主要依据职业病史(如从事雷达技术及多路无线电通讯者等)、剂量测定及早期临床综合征来确定。主要是对症处理。强调遵守防护规则,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措施可以预防。

微波损伤

微波损伤

微波频率为100~300,000MHz,波长为1mm~100cm,波的运动每秒约300,000Km,波长随频率的变化而改变。微波辐射可由连续波发生,亦可由脉冲波发生。微波有相对低的光子能,故属非电离型辐射,它包括毫米波 (波长1mm~10mm),厘米波(波长1.1cm~10cm),与分米波 (波长1.1dm~10dm)。微波对人体的损伤主要是意外事故或职业性损害引起的劳动能力下降,从而要求法医学鉴定。
微波技术在世界上已获得广泛应用,如卫星上利用微波遥感测量海洋表面的风速、温度、盐份以及污染海洋的原油疏散情况,探测大气成分以及地面土壤的温度与湿度关系。由于微波能穿过不透光的非金属介质,而被利用作微波全息照相,拍摄月球、地球、金星表面的照片,以及发现衣袋或手提包内的手枪。微波还可用来除草,灭虫,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烘干织物、烟草,使涂漆快速干燥,食物消毒,烹煮食物。在医疗方面,小功率微波可使受照射机体温度上升,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快,局部营养得到改善,增强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用于止血,解痉、消炎。此外,微波还可用来遏止皮肤癌的扩展,使心动变慢,血压下降等。微波损伤多为职业损伤或意外事故。
已确定微波频率在200~24,500MHz之间,人每小时接触微波7100mw/cm2,有热作用性质的病理改变。当功率≤100mw/cm2时,不引起病理改变。美国国家标准规定10mw/cm2作为微波接触的容许水平。这个剂量对机体健康无影响。微波对辐射对象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波长与强度,还依赖于辐射目的物的性质,即大小、形状,和电的性质(如电容率和导电率),这些因素决定了微波是被吸收、反射、折射、透射或这几种方式兼而有之。若微波完全透射或被反射,则对受辐射物无影响,只有当微波穿透组织并被吸收时,才发生生物效应。微波穿透生物组织的深度取决于频率,频率大,穿透深度减低,高频微波(2万~3万MHz)主要被皮肤吸收,1000~3000MHz时,可在浅层和深层组织吸收。1000MHz以下辐射,可穿透到组织深层,150MHz的辐射似可透过人体。微波辐射可产生两种效应,即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引起致热效应所需的辐射功率水平一般较非致热效应为高。
致热效应 组织内电解质分子在微波电场作用下,发生电荷的移动,使无极分子极化为偶极子,有极分子则从原来无规律排列变成沿电场方向排列,由于高频电场方向变化很快,偶极子迅速地变动方向与四周粒子发生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微波产热与下列诸因素有关:
❶辐射强度、照射时间、照射范围均与产热量成正比,其与照射时间的关系仅限于一定范围之内,超过这个范围则温度可能不上升,原因是微波作用后,局部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将所产生的热带走。
❷组织吸收微波的量与微波波长有密切的关系,波长越短,组织吸收能量越多,例如波长10cm时,水分子大约吸收微波能量的一半,波长3cm时则吸收98%。
❸水是一种极性分子,含水量高的组织(如皮肤、肌肉、心、血液、肺、肾、睾丸、晶体等)吸收微波能量高,产热也多,而含水量低的组织(如骨胳、脂肪)则吸收微波能量低,产热也少。
❹组织的传热、散热及血液循环不同,温度升高也不同,例如皮肤的表面温度升得最高,其次是浅层肌肉。皮下脂肪温度略低,骨隆突处,因血液供应较差,散热不良,温度升高明显。有器质性病变及循环障碍的组织器官照射后,易发生热郁结现象、温度升高明显。
❺微波的急性致死阈与环境温度、通风情况关系至大。环境温度高、通风不良,则机体散热不易,受辐射组织温度升高明显,若气温低、通风良好,将电磁波产生的热量带走,则组织温度升高较轻。
热作用引起的一般症状是疲倦无力、头痛、易激动、失眠、记忆力减退、晕厥。体征: 消瘦、心跳过缓、血管张力减退、心界向左扩大、心音低沉、有收缩期杂音、心电图表现齿形波幅度降低、甲状腺增大(1~2度),个别人可发生精神症状,如心情不安,癔病样发作。此外,有些患者脱发,性功能障碍、晶体混浊等。
眼和睾丸对微波很敏感,这两种器官的感觉神经分布不如皮肤那样丰富,并且缺乏能起冷却作用的血管系统,因之热作用的效应明显。 晶体受微波辐射后, 温度可升高到45°~55℃,细胞排列紊乱,酶系统发生改变,蛋白凝固,引起白内障。引起晶体改变的微波阈值有各种不同的报道,但总的趋势为100~200mw/cm2不引起白内障; 300mw/cm2,则晶体发生可逆改变; 10mw/cm2是安全水平。微波也可引起结膜、虹膜充血,以及视网膜病变,后者犹如炎症反应后的脉络膜视网膜斑痕。大功率微波辐射后,睾丸曲细精管发生灶性坏死、萎缩,间质水肿,精子生成减少,停照后性功能恢复。损伤严重时,将引起不育。微波还可引起阳萎、月经周期紊乱、妇女乳汁分泌功能下降等。
非致热效应 低强度微波照射,可产生非致热作用,主要是神经性的,如头痛、眼痛、体虚、失眠、白昼嗜眠、急燥、多疑、记忆力减退。长期照射后,会引起前额部脱发,肌肉钝痛、舌指颤抖、性生活困难。有时可引起心动缓慢、血压下降。微波的非致热作用机理还不大清楚。
法医学鉴定微波损伤主要根据患者有无与微波的接触史,以及微波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上述症状与病变。若系职业损伤,则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及致残程度,如白内障、不育等的评定。

☚ 激光损伤   机械性窒息 ☛
000077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