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困难
贵州省贫困地区在扶贫开发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和特殊困难,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黔南贫困片区为30%;武陵山贫困片区为34%;毕节地区高达52.6%。目前,这些地区仍未能有效地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黔南州的调查,全州每年需伐薪炭林300万立方米,而森林蓄积生长量每年只有89万立方米,对森林的过量砍伐仍在继续。全省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5种主要灾害性天气,对贫困地区的危害尤其巨大。铜仁地区对夏旱出现的频率做了统计,50年代到60年代,时隔6年一次大旱;70年代到80年代,每三年就有一次,频率加快了一倍。
2. 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❶社区集镇少。全省平均每90.5平方公里一个集镇,而贫困地区是114.2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在贫困地区中,少数民族地区集镇数量更少。贫困地区每县平均有集镇27个,而苗族聚居的九万山区的10个贫困县平均每县只有13个;
❷交通条件差。据统计,全省31个贫困县中,还有320个乡未通公路,占贫困县总乡数的19%;村寨未通公路的情况更为普遍,约占乡村总数的40%—50%;
❸工业基础薄弱。在贫困县中,不仅缺乏现代水平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厂矿、企业和经济实体,就是“七五”期间建立起来的一些扶贫企业,也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
3. 人口增长过快。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1949年为347.3万人,1990年人口普查时为1 123.65万人(包括后来识别出来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内)。贵州省的贫困地区已成为人口稠密的区域,每平方公里165人,比全国人口密度高60左右,但低于全省人口密度。这些特殊情况加大了贫困地区脱贫的难度,也增加了贫困地区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