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乳根 乳根 rǔgēn 足陽明胃經穴。因其在乳房之根部,故名。主治咳喘,胸悶,乳癰。其穴秦漢典籍已載,定名於晉,沿稱至今。《素問·氣府論》:“膺中骨間各一”王冰注:“乳中穴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則乳根穴也。”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十一:“胸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膺腫乳癰灸乳根,小兒龜胸灸亦同。” 乳根经穴名。代号ST18。出 《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 以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条灸5~10分钟 (图90)。 
图90 乳根rǔgēn经穴名。代号ST18。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薜息。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第五肋间隙, 距胸正中线4 寸处。主治少乳, 乳腺炎, 胸胁痛等。斜刺0. 3 ~0. 5 寸, 禁深刺。灸5 ~ 10分钟。 
乳根 乳根S18Rugen足阳明胃经穴。首见《甲乙经》。位于锁骨中线上,当第五肋间隙中。仰卧取之。局部有胸大肌,其深层有第五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并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一般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主治胸肺、乳房等疾患,如胸痛,膺肿,咳嗽气逆,哮喘,心悸,乳痈,乳少,呕吐,呃逆,食噎,翻胃,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等。现又多用以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风湿性心脏病等。 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本穴,可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房性早搏短期内相对减少,对早期房颤有一定的复律作用。 ☚ 乳中 不容 ☛ 00001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