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苏联蚕业sericulture in U.S.S.R苏联蚕业于公元4世纪通过土耳其从中国传入。先在费尔干纳流域发展,后扩展到中亚细亚地区。俄国沙皇时代彼得一世曾颁布法令,制定发展蚕业计划。叶卡林娜二世也曾提倡栽桑、养蚕、建立丝厂。当时在中亚细亚一带,蚕业和丝织业曾一度兴盛,成为居民重要的服饰原料。但19世纪前后,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蚕病流行,蚕业经历了复兴和衰落的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国家采取了各种扶持蚕业发展的措施,使之不断恢复发展。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有11个有养蚕业。桑蚕茧主产区集中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即今中亚细亚及外高加索诸加盟共和国,属气候干燥的中近东型地带。如乌兹别克共和国1980年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2%,阿塞拜疆共和国和土库曼共和国各占10%左右,塔吉克共和国占8%,一度为蚕业主产区的格鲁吉亚共和国,由于桑树萎缩病的流行,产茧量由过去的14%降到3.7%。柞林分布较广,但仅楚瓦什、马里两个民族自治共和国有柞蚕生产。 苏联蚕业生产发展较平稳,产茧量逐年上升。1940年为2万吨,1960年为3万吨,1970年为3.4万吨,1980年为4.9万吨,1983年为5.3万吨。苏联产茧量约占世界产茧量的10%,仅次于中国、日本和印度,居世界第4位。生丝总产量1980年为4,410吨,占世界生丝产量的8%,仅次于中国和日本,为世界第3位。茧质一般,上茧率平均为85%。80年代初期苏联有桑园16万公顷,亩桑产茧量平均为20千克左右。每盒种(25克蚕卵或17.5克蚁量)产茧量为55千克,克蚁产茧量全国平均为3.14千克。 苏联在灌溉地区普遍推广宽行距桑园,便于行间种植棉花、蔬菜、瓜类或其它作物。大部分地区为中高干栽植,田边、渠道和道路两旁栽3~4行桑树,改善土地的利用。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不高,灌溉桑园每公顷产叶量为3~3.5吨,非灌溉桑园为1.5~1.6吨。桑苗繁殖有杂交实生苗和芽接等方法。乌兹别克最近采用季米里亚捷夫全苏农业科学院和塔什干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出的桑苗快速繁育法,即在专门的喷雾装置下,用薄膜覆盖来扦插桑苗。这个方法可缩短培育期一半的时间,每公顷增加产苗数达10倍,大大加速了桑品种的改换。乌兹别克推广新的高产桑品种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32号和33号,格鲁吉亚推广抗萎缩病的梯比里沙里、格鲁吉亚蚕业科学研究所4号等桑品种。 苏联长期以来是农户分散养蚕,每年只养春蚕一次。由于养蚕技术落后,蚕期长达35日。70年代开始,国家推广共同催青,小蚕专业饲养,建造标准蚕室,加强温湿度控制,供应蚕具和蔟具,并提供甲醛、氯氨等化学消毒药品,养蚕单产水平逐年提高,蚕期也缩短为25日左右。在乌克兰、摩尔达维亚、外高加索也饲养夏秋蚕。国家要求在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改进养蚕技术,使克蚁产茧量提高到3.4~3.5千克,即要求单产提高15%,上茧率提高到88~89%。 为了提高养蚕业的劳动生产率,苏联在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推广养蚕作业组的劳动组织形式。重点蚕区还组织规模约为50盒种的养蚕联合体,实行集约养蚕。小蚕饲养使用勒夫司(лвш)-12养蚕机、采桑用兹司克(жск)-1伐条机、剥茧用4K(开)剥茧机、切桑用爱尔脱勒(ртл)-25切桑机。 在培育和推广桑蚕优良品种方面,1950年以前主要繁育巴格达、阿斯可里、奥洛等有色茧品种,体质较强,丝量较低,不符合丝绸工业要求。1950年以后,从中国引进日115、中108等白茧种饲养,定名为白茧种1号和白茧种2号。50年代后,在乌兹别克建立了以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为主的苏联桑蚕育种中心,协调各加盟共和国蚕业科学研究所的育种工作。通过严格的国家蚕品种鉴定试验,推广了一批优良的新蚕品种。中亚细亚地区50多年来已进行过4次蚕品种更换,蚕品种茧层率由13~14%提高到23~24%。为了提高蚕种繁殖系数,新育品种大都以三元和四元杂交种在生产上利用。从1956年开始,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在斯特隆尼柯夫(В.А.Струнников)领导下,建立了遗传实验室,进行卵色限性蚕品种研究工作,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了卵色限性蚕品种苏联5号和苏萨21号。还通过γ射线处理,用平衡致死基因应用于桑蚕育种获得有生命力的雄蚕品系。这种特性已被导入生产用种,育成了四元杂种3号。苏联科学院发育生物研究所阿斯塔乌洛夫(Б.П.Астауров)在研究桑蚕性别控制,获得桑蚕多倍体品系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绩。在蚕种生产方面均采用散卵蚕种形式,在微粒子检查方面,采用手磨蛾或机械磨蛾两种方法。病毒率规定为0.2%。阿斯塔乌洛夫还创造了用生物热处理蚕卵消毒法预防微粒子病的方法。80年代初苏联有10个蚕育种站、40个蚕种场,在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再建3个育种站和5个蚕种场。 苏联为了提高蚕茧质量,1980年推行了国家标准局制订的新收茧标准,按茧层率和出丝率来评定茧质。在塔什干地区部分采用菲基1号茧层率测定仪器检茧方法,客观评定茧质。在重点蚕区推广硬筒储茧,避免蚕茧的堆积发热。在茧处理和加工中,建立了110个大型烘茧机灶〔斯克(CK)-150K型〕,总容量可达1万吨茧。同时兴建储茧基地,保证了蚕茧的正常运输。采用流水式工艺的真空煮茧,改善茧的初加工技术,干茧出丝率提高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