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联解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联解体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于1990~1991年瓦解。是1989~1991年苏东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自1922年建立起来,特别是30年代斯大林模式建立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矛盾,斯大林之后历任苏联领导人几乎都尝试改革,但积重难返。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举起“改革”和“新思维”的旗帜。从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始,“改革新思维”演变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苏联在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等方面出现严重危机。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连发生剧变。1990~1991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0年3月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退出苏联。格鲁吉亚于1990年4月9日宣布独立。1991年8月19日“8·19事件”后,苏联开始了党和国家全面崩溃的过程。爱沙尼亚于1991年8月20日,拉脱维亚于8月22日,乌克兰于8月24日,白俄罗斯于8月25日,摩尔多瓦于8月26日,阿塞拜疆于8月30日,乌兹别克、吉尔吉斯于8月31日,塔吉克于9月9日,亚美尼亚于9月23日,土库曼于10月27日,哈萨克于12月16日相继宣布独立。1991年8月2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禁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3国领导人宣布苏联不复存在。12月21日“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降落。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即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前苏联作为一个国家不再存在,走向解体。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 (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成为第一批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后来加盟共和国扩大为15个。前苏联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终以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前苏联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是,前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经验可供借鉴,而且,这一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在帝国主义战争严重威胁和本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因此,这一模式的形成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弊端。而这些弊端也必然阻碍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和优越性的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创立这一模式的苏联,也不得不进行改革。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比例关系,作过一些调整,对经济管理体制也进行过一定的改革。但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左右摇摆不定,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对国民经济畸形结构的调整也不力,传统的经营思想作风未能改变,致使许多改革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安德罗波夫、契尔年柯在任时间太短,也没有什么作为。
8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不改革没有出路。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后即着手改革,1987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制定了 《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要实行 “激进的经济改革” 从 “根本改革” 现行体制和组织结构,调整所有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完善商品货币体系。而且把“更新” 政治体制列为 “加速” 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戈尔巴乔夫认为,过去几十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益增多的停滞现象和历次改革的失败,其症结在于政治体制,因此,苏联社会发展需要有 “新的本质变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体制。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他把他提出的公开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多元化并列为苏共的 “三个革命性倡议” 第一次提出苏联要建立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此,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开始转向,由 “完善社会主义” 转向 “更新社会主义”,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所谓已被 “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于是苏共党内和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完全否定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
但是,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举措” 不仅没有缓和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反而使这些危机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完全放开价格和私有化等,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消费品全面短缺,通货膨胀严重,内外债均大幅度增加,农业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在政治方面,由于全盘否定苏联70多年的历史,造成了普遍的信仰危机。而戈尔巴乔夫的 “三个革命性倡议” 更诱发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导致民族矛盾和冲突恶性发展,民族分离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使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统一濒临崩溃。而苏共党内和社会上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日益激烈,其态势不断变化。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 “紧急状态委员会” 接管国家政权的事件。两天后,“紧急状态委员会” 被废除,苏联的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控制了政局和实际权力。8月23日,叶利钦下令停止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和限制苏共活动的命令。前苏联其他一些加盟共和国也效法作出了限制、禁止当地共产党活动的决定。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 “自行解散”。苏共被解散后,苏联也迅速走向解体。波罗的海最先宣布独立,接着各加盟共和国也宣布了独立。12月21日,原苏联的11个主权共和国的现任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 《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并致函戈尔巴乔夫,通知他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也已停止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从法律上宣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存在。
前苏联解体的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起来很难,垮起来却很容易,一个有70多年历史、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很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却毁于一旦,其教训是深刻的。

☚ 海湾战争   世界格局多极化 ☛

苏联解体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是20世纪末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将改革的重点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放弃苏联共产党是苏联政治体制的核心的提法,从而削弱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第6条,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至1991年12月,原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同年12月24日,戈尔巴乔夫(Gorbachef,Mikhail Sergeyevich,1931— )和叶利钦(Yeltsin,Boris,1931— )联合发布命令,要求联盟机构从1992年1月2日起停止活动。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是20世纪末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表现为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党地位以及统一的联盟国家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时间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经历了近70年风雨历程的苏联宣告解体。
十月革命赢得初步胜利以后,布尔什维克党从1918年夏到1922年逐步确立了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局面。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布成立。加盟共和国的数量由开始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等4个逐步发展为15个。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各族人民创造了令世人注目的“工业奇迹”,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二战以后在苏联的影响之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一股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为多国。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与美国分庭抗礼,成为两极世界中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以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思想整齐划一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进入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又一次改革的历史重任。1985年,戈尔巴乔夫 (M.Горбчёв) 入主克里姆林宫,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改革之初,在“完善社会主义” 的前提下进行,戈尔巴乔夫提出 “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倡 “民主化”、“公开性”,推行外交“新思维”。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将改革的重点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提出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放弃苏共是苏联政治体制的核心的提法,削弱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至此,苏联社会开始出现严重分化,反对派势力、民族分裂势力迅速抬头,社会意见多元化逐渐向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演变。到1990年苏共完全失去了对改革进程的控制力。东欧剧变这股强大的冲击波促使戈尔巴乔夫及其支持者进一步加速向右转变。3月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第6条,放弃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总统制”。7月召开的苏共28大提出了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消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改变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致使联盟陷入全面危机。到1991年,许多共和国宣布独立。“八·一九” 事件后,苏联总统已徒有虚名,失去了对各共和国的控制。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 《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宣布 “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要停止其存在”。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1个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会晤,签署了 《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 等六项文件,正式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 建立。格鲁吉亚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会晤。23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Б·Елъцин) 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会晤,商讨实施阿拉木图会晤决议以及移交管理和控制核武器权力等问题。24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联合发表命令,要求联盟机构,包括苏联总统机构和跨国经济委员会从1992年1月2日起停止活动。
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对苏联解体早有预测。60年代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评论家、历史学家安·阿·阿马尔里克就曾写过《苏联,能存在到1984年吗?》 一书,他认为,“官僚主义上层人物的 ‘有害选拔’,规定目标的失败以及苏维埃官僚政治的处世态度”这三个因素将导致苏联 “趋向完蛋” (沃尔夫冈·莱昂哈德,1980,P. 347)。布热津斯基在他的 《大失败》 一书中也推测,苏联最多也只能熬到1996年。
苏联解体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推行了一条错误的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经济上没有针对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采取行之有效的、稳妥的改革步骤,致使苏联经济陷入停滞和危机; 在政治上,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仿效西方实行多党制,使党和国家陷入政治上的混乱状态; 在意识形态领域将“公开性”、“民主化”绝对化,造成了在思想理论上的混乱。在外交上推行“新思维”,从谋求缓和发展为倒向西方; 在民族政策上,仍沿袭过去的理论和政策,没有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一些政策和措施引发了民族主义的泛滥,并导致了民族危机。

☚ 东欧剧变   统购统销 ☛
000003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