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乐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乐记 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其作者一说是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等人(《汉书·艺文志》),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隋书·音乐志》)。全文由《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十一篇构成。对音乐的形成,认为是由于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对音乐的作用,认为是教育的工具,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对乐和礼的关系,认为应互相配合,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提倡“雅颂之声”,反对民间俗乐“郑卫之音”。反映了封建社会渐趋成熟时的音乐思想。 ☚ 乐论 乐志 ☛ 乐记 《乐记》《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关于它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迄今未有定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 移风易俗 乐通伦理 ☛ 乐记yuè jì《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音乐的起源及作用等:~上说的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九三·1196) 乐记 《乐记》《礼记》中的一篇。据《史记正义》讲,是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所作。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认为音乐是由于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是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论述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认为音乐是道德的象征,“乐者,所以象德也”;音乐是人的品德所开放的花朵,是人的德性的声音和真实表现。论述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认为人的感情能影响音乐,音乐也能影响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感情,主张“制乐以节人欲”。论述了音乐与人的意志性格的关系,认为音乐会影响人的意志,提倡“雅颂之声”,以振奋人的精神和意志;反对那种使人萎靡、意志消沉的有害的音乐。认为有什么样性格的人适合唱什么样的歌曲,而音乐也能培养和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论述了音乐与美的关系,认为美好的音乐,使人快乐而不放荡,歌词清晰而不呆板,歌声的曲、直、繁、省、园润、节奏鲜明,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情之所不能免”的。音乐寓教育于快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欣赏之中,寓教育于艺术的享受之中。《乐记》认为音乐是社会教育的工具,可以“善民心”,“感人深”。它还注意通过音乐并利用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教育和培养人们的美感和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品德、意志、良好的性格和文明的习惯。它把音乐教育做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学记 三字经 ☛ 乐记《礼记》篇名。“以其记乐之义”,故名。相传为公孙尼子作,原为23篇,以11篇编入《礼记》(见孔颖达《礼记正义》),并合为一篇。主要阐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等,是中国较早的艺术论著。这里的所谓乐,含义极广,包括音乐、诗歌、舞蹈和绘画等,与仪仗和田猎等也互相结合。《乐记》说: “乐者,所以像德也”,“观其舞,知其德”,“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音乐是道德的象征,人的道德面貌可以通过音乐舞蹈表现出来,音乐是品德的花朵。音乐是真情的流露,“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记较早地概括出“乐与政通”的观点,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强调礼和乐的配合,“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五道备矣”。重视音乐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该篇是对儒家音乐艺术理论和乐教思想的总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乐记 094 乐记音乐美学论著。一说战国初公孙尼子作;一说汉河间献王刘德作。今存《礼记》中的《乐记》,为西汉刘向所辑,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共11篇,所论及于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征、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功用、“乐”与“礼”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方面,是先秦以来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它的主要观点,如“物动心感”、“情至乐生”、“乐与政通”等说,曾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规范礼乐、制定音乐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其后历代音乐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 音乐论著 声无哀乐论 ☛ 乐记先秦儒家的美学著作。原书23篇,有11篇编入《礼记·乐记》中,其余已佚。论述了乐起源于人心,人对外物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感情,并借助声音或动作形诸于外。这一理论阐明了审美主客体关系等基本问题。提出乐的审美本质是“和”,它可调和人际关系,发挥“治民”的社会作用。审美活动的目的是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致乐以治心”。肯定乐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乐记一卷。汉刘向校定,辑佚书,清马国翰辑。此书久已失传,唯《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又云: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中山王禹,禹成帝时数言其义,献《乐记》二十四卷。刘向校书时,得《乐记》二十三篇,与刘禹不同。梁时沈约谓:《乐记》取公孙尼子。《史记》正义亦云:《乐记》公孙尼子次撰。刘向本中有窦公篇,取自公孙尼子之外。《小戴礼记》中有《乐记》一篇,即合十一篇为一篇,系取自刘向本。十一篇为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宾牟贾、师乙、魏文侯。余十二篇,其目尚存,即奏乐、乐器、乐作、意始、乐穆、说律、季札、乐道、乐义、昭本、招颂、窦公等。马国翰又谓《吕氏春秋》有论乐之文一篇,乃《乐记》遗文。今存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乐记 《乐记》《礼记》篇名。汉成帝时,刘向校书缉得23篇,现存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宾牟贾、师乙、魏文侯等十一篇。作者及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主要阐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等。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传统的礼乐制度。反对新乐及民间俗乐“郑卫之音”。在论及音乐本源时,认为音乐乃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是我国较早的音乐论著。 ☚ 外群体 代沟 ☛ 乐记 乐记音乐论著。现存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司马迁所撰《史记·乐书》缺佚后,有人以之补作《乐书》、(文字小有不同)。据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在《乐书》中所注,全文由《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十一篇构成。内容涉及音乐的许多方面,对音乐的形成,主“物”动“心”感,即认为音乐是主观受到客观影响的结果,并说“唯乐不可以为伪”,即音乐是真情的流露,对音乐的作用,认为是社会教育的工具,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认为不同对象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还说听了音乐,“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它最早概括出“乐与政通”理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七国之乐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因此它竭力提倡“雅颂之声”(雅乐),竭力反对“郑卫之音”(俗乐)。十分强调礼和乐的配合作用,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所反映的音乐思想,是和我国封建社会的日臻成熟相适应的。关于《乐记》的作者,古有二说: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是汉武帝(刘彻)时的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当是汉武帝时的刘德等人;据唐代长孙无忌《隋书·音乐志》中沈约对梁武帝的奏答,说是“《乐记》取公孙尼子”,则是*公孙尼子(战国中期人,孔子再传弟子)。 ☚ 句句双 乐论 ☛ 乐记 乐记我国古代关于音乐教育的专著。据传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作品。除编入《礼记》以外,还部分散见于《荀子·乐论》、《吕氏春秋·侈乐》、《史记·乐书》。《乐记》指出,音乐起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受。“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人的感情受了外界的刺激而感动,用声音把它形象化出来:“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些论述反映《乐记》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即音乐来源于人的心理活动。《乐记》中还讲了音乐的教育作用。(1)具有特殊的感化人的作用:“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2)可以移风易俗:“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记》中还讲了音乐与政治的重要关系:“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重视音乐教育为政治服务,乐教配合礼治,礼乐并重。“礼以道(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记》把乐与礼、政、刑并列,把乐教与礼治、刑治、政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不仅重视刑法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同时也重视音乐对于陶冶人,感化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乐记》一书是我国目前研究音乐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 令严孙武 乐正克 ☛ 《乐记》yue jiTreatise on Music(from Record of Ritual)→孔丘(Kong Qiu) 乐记书名。西汉人采《公孙尼子》等书抄纂成书,西汉刘向校定。《汉书·艺文志》著录为23篇,当为刘向校定篇数。戴圣选其11篇编入《小戴记》,即今本《礼记》中的《乐记》篇。11篇篇目为: 《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赛牟贾》、《师乙》、《魏文侯》。另外12篇已佚,12篇篇目为:《乐奏》、《乐器》、《乐作》、《意始》、《乐穆》、《说律》、《季札》、《乐道》、《乐义》、《昭本》、《招颂》、《窦公》。清马国翰有《乐记》辑本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乐记》的内容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形成的,是先秦至西汉音乐美学思想的总汇,由于儒家重视礼乐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儒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乐记》提出“礼、乐、刑、政,其极一”的命题,认为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一样有重要社会功能。还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涉及音乐的起源和本质等学术理论问题。此外,《乐记》中还保存了一些古代音乐知识和人物事迹。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乐记>论辩》一书,汇集了当代研究《乐记》的主要论文,可供参考。 乐记《礼记》篇名。旧题孔门七十子后学记,汉戴圣传。记音乐原理及其作用。 乐记 乐记《礼记》篇名。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所作。今本《乐记》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时所收,计11篇。是中国较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也是儒家美学经典之一。以“礼乐”思想为中心,对音乐等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和艺术创作、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等,作了系统论述。提出“心物感应”、“乐以治心”、“乐通伦理”、“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乐善民心”、“移风易俗”等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 关尹子 学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