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器具名。始見於漢代。係先秦典籍《靈樞經·衛氣行篇》之圖解,是研究人體經緯、陰陽、體内衛氣運行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器具,以取最佳時間進行針灸或服藥。該盤分天盤、地盤兩部分。天盤:圓形,直徑九·五厘米,厚○·一五厘米。圓心有凶,孔上有一銅泡釘與地盤相通。面刻北斗七星星座,外緣分爲三層,最外層刻二十八宿,逆時針排列;中層刻二十八個圓點,位於二十八宿頂部;裏層刻十二月次,逆時針排列。地盤:正方形,邊長十三·五厘米,厚一·三厘米,放置天盤處稍突起。方盤邊至圓盤間刻兩道方框線,框内外有三層文字,外層爲二十八宿,每邊七宿,逆時針排列;中層爲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邊三個,順時針排列;内層刻天干中之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個,每邊二個,順時針排列,而把戊、己刻在四角,内層四角分别刻“天豦己”、“土斗戊”、“人日己”、“鬼月戊”;天干、地支的頂部都刻有一個圓點。1977年,安徽省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靈樞經·衛氣行篇》:“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爲經,卯酉爲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爲緯,虚張爲經。是故房至畢爲陽,昴至心爲陰,陽主晝,陰主夜。”

六壬盤